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美术在双新背景下基于大观念教学的美育浸润路径及对文化理解的促进
摘要:在美术新课标新教材“双新”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正经历着转型,由传统的技能训练向审美和核心素养的概念性理解转变。本文聚焦于大观念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其如何通过跨学科整合和单元创新教学策略,深化学生对文化与艺术的认知和理解。文章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展示了美育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浸润作用,以及在提升学生审美和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观念教学是追求理解的课程学习的必然,不仅更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美术;双新背景;大观念教学;文化理解
引言
教育改革的大潮推动着小学美术教育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双新”政策的实施为美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提供了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大观念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整合与深度理解,大观念是学科知识的内核,为小学美术教育推向更高的维度。本文将探讨大观念教学如何通过课程的组织架构与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对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中外美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理解力。
一、大观念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大观念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在当今教育领域,大观念教学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和知识整合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这种教学方式尤为重要。美术教育本身具有强烈的视觉性和实践性,它不仅仅关乎技巧的传授,更涉及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维度的知识。通过大观念教学,我们可以将美术与这些领域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逐渐领悟到艺术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进而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艺术理解和文化内涵,提升核心素养。
(二)大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实施大观念教学时,主题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主题,教师可以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设计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教学活动,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单元。当探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无处不在”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观察与描绘自然景观,同时结合语文学科中的诗歌和历史地理学科中的古代文人与各种地貌风景,来探讨不同文化和时代对自然之美的理解。而将美术与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等相融合,教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发现新的知识连接点。
(三)大观念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大观念教学的效果时,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成为了两个重要的维度。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创意思维、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关注,而不仅仅是最终结果。通过观察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教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文化理解程度。表现性评价则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形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考察学生的艺术技巧,还考察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
二、美育浸润路径的构建
(一)美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1.生活美学的融入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描绘自己家的客厅、卧室等熟悉的场景,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加熟悉和热爱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生活美学的融入,意味着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六课《美的创造》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景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还能够通过观察和发现春天的色彩和特征,为他们的绘画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体悟生命之美。
2.环境美化的实践
环境美化的实践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班级、社区、家庭的环境美化活动,如户外写生、校园所在社区古镇文创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环境美化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学生还可以通过清理校园垃圾、美化校园花坛、植树造林等活动,这样不仅改善了校园环境,还提升了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美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术在改善环境中的作用,让活动的指向朝着“以美育人”的方向发展。
(二)美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1.情感体验的激发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体验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体验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共鸣人文理解。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十课《手艺大花园》为例,通过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这种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情感投入,从而升华出对工艺师的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大观念。
2.情感表达的引导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情感表达的引导是培养学生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手拉手,好朋友”为例,这一单元不仅仅是关于运动和课间,也不是简单的拼摆造型游戏和面具制作而已,更是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也是一次情感与创意的深度挖掘。学生在收集废旧材料、构思拼摆图形和布阵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环保与个人责任感的对话。他们的作品,无论是用旧纸箱拼接的,还是用塑料瓶改造的,都蕴含着对资源再利用的深刻理解和对环境问题的独特见解。教师的角色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将对环境的担忧、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美的追求融入作品之中。这样的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艺术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自我认同与悦纳自己,从而在创作中实现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
(三)美育与文化传承
1.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到丰富的文化遗产,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18课,专门介绍了中国的青铜器文化。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学习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美和纹样美,还通过超轻粘土模仿制作青铜器,了解各种器型的通途与背后的动人故事,深刻挖掘古代冶炼工艺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在欣赏与创作中,逐渐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激发学生走进博物馆,探索更多岁月长河中的文化瑰宝,从而深刻理解中国传统美术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承的意义。
2.现代文化的融合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现代文化的融合也是小学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元文化视野。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悠悠老街》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自己学校所在的长河古镇,让学生在感受传统街巷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到现代元素的融入,将现代创意与古镇人文历史相融共生。学生在绘画中不仅要表现出老街的历史感和岁月痕迹,还要捕捉现代生活的再创与融合,如依附于老街古朴气息的商铺、特色古韵街景装饰等。这种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还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和时代感的艺术创意。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能够在美术创作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传统古镇意蕴与现代文化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
三、大观念教学对文化理解的促进
(一)文化认知的拓展
1.多元文化的学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承担着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任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多样性。通过比较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学生可以初步理解东西方在审美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这种直观的比较,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从而在多元文化的海洋中汲取知识,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文化比较的视角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学习非洲木雕和中国泥塑时,学生可以观察两种艺术形式在材料、风格和象征意义上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不同文化的独特性,还能够发现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如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的相对性,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培养出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是学生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认同的增强
1.本土文化的认同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本土文化的认同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豪感的关键。通过深入学习本土美术,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理解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在学习中国画时,学生不仅学习笔墨纸砚的使用,还通过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感受中国绘画的意境和哲学思想。这种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本土艺术的精妙之处,从而在心中树立起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他们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的个体至关重要。
2.文化自信的培养
文化自信的培养可以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融入个人对文化的理解,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本土文化元素,并将其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当代或个人风格的作品。学生可以在绘制现代城市风景时,巧妙地融入传统图案和符号,如中国结、京剧脸谱等,这样的创作不仅展现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也表达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我,建立起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来源于他们在创作中展现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三)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
1.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逐步引导、螺旋上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然后通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尝试用现代材料和技术重新诠释传统艺术形式,比如用彩色铅笔绘制京剧脸谱,或者用数字媒体制作关于传统节庆的环创布置效果图,或者传统节日的宣传短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这种创新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锻炼了他们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能力。
2.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风格艺术作品,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民间艺术,如非洲的木雕、墨西哥的彩绘陶瓷,以及中国的傩戏面具与原始彩陶文化,来探索不同文化中相似的主题和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不同文化的艺术魅力,还能够学会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重新建构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作反映跨文化交流的作品,如以“和平”为主题的绘画或艺术品创造,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和平的期望和对不同文化共存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锻炼了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结语
通过本研究,我们深入探讨了在“双新”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如何通过大观念教学实现美育浸润,并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创新。我们发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跨文化交流的实践则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他们在全球化时代中的文化自信与交流能力打下了基础。这些发现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开辟了新路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期待这些教学策略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朱小红,周正娟. 依托艺术实践工作坊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中国美术教育,2023(5):封3.
[3]杨帅. 基于本地文化资源的美育探索——以林风眠美术学院"美育浸润计划"为例[J]. 嘉应学院学报,2022,40(5):104-107,98.
[4]陈梓婷,莫娴. 美育浸润之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 河北画报,2021(11):83-85.
[5]陈韶清. 小学美术教学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与途径[J]. 华夏教师,2022(28):94-96.
[6]苏丽云. 与美同行静中求变——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 教师,2021(2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