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

毛泽文 蒋鹏 马一然
  
大通媒体号
2024年77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摘要: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征地,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在培育过程中面临资源协同效率低、建设不充分、发挥不到位等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如何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强化教育教学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以及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打造全方位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大学生

一、“三全育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性

1.“三全育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向同行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培养,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要求。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还能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和认同。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覆盖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年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青春力量。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三全育人”贯彻落实

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为对国家民族政策的了解与关注,积极主动团结身边各民族同学,践行与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从知行合一推进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这与“三全育人”的本质目标如出一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施“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自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个人的行动准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问题

1、全员育人资源协同效率低

在高校里人力资源大致以教学人员以及非教学人员组成。而在大多数高校里,专任教师承担了大部分培育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对于培育学生参与度不高或者根本没有参与。这样的情况导致了高校培育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进展缓慢。此外,在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部分高校已经实现全员参与,但具体的落实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高校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果不佳。

全员参与,学生也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部分高校并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个性化特点,对学生的引导和关心不够接地气,没有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及精神状态,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

同时,学生的自我教育不足,学生作为培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全过程育人建设不充分

课程教学是高校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征地,思政课更是学生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的必要途径。但是全过程育人的实现,除了思政课的开设,其他专业课中对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也相当重要,有些高校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就有所欠缺甚至直接缺失。其次,高校在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如在挖掘和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方面,一些高校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利用机制,限制了教育实践路径的创新与发展,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程度有限。另外,高校的评价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当前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全面评估和改进教育实践的成效。

3、全方位育人发挥不到位

“三全育人”与具体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结合不够紧密。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有的高校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在参与度和体验度上不高,难以形成深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除了在校内课堂需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最大程度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比如说:部分教育示范基地、单位与高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相关举措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学生到教育示范基地、单位学习实践的人数有限、次数不多,“走马观花”的参观型学习,难以实现“感同身受”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培育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1、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突出“全员”,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全员参与是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原则。这意味着所有的教育从业者以及与教育相关人员都应该执行这一教育理念。教育从业者除了在课堂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在日常生活里以身作则,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多元文化进行。通过全员参与,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理,不断优化完善校园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支持与鼓励全员参与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民族素养和教育能力。此外,学生家长的参与在打造全员育人方面也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校合作,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为培育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环境。

2、教育教学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强化“全过程”

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课程育人是指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渗透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使之成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并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高校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第一课堂的资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不同学科的课程体系中,使之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历史与文化类课程中,可以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系统讲述,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以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在政治理论课程中,可以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其次,高校需要在第二课堂的设计和实施中,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课程育人的实施还应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使学生在互动与合作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同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

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高校还应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为不同特点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教育的个性化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课程育人是高校在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可以有效地在学生心中树立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3、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打造“全方位”

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高校培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中,“环境育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育人指的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营造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和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例如,可以通过校园里的宣传板、电子屏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次,高校可以通过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学习生活环境,创造和谐、温馨、安全的学习生活条件。例如,通过改善学生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提供更加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物质条件下更好地吸收和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再次,高校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民族文化节、科技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在实践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加强集体观念,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如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也能接收到正面的思想教育,增强网络空间的正面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培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中,应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优化校园文化、改善基础设施、丰富校园生活及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袁洁;.“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2.No.297:66-67

[2] 吴欣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探析[J].大学.2024.No.633:37-40

[3] 朱玥;.“三全育人”视域下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4.No.338:107-109

[4] 高情情;孔亭;.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2.v.31;No.120:7-11

[5]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书峰 邵依林.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N].山西科技报,2024-05-28(B06)

[6] 贾昌路;谭刚;郭亚萍;居来提·司马义;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马健斌;赵航;刘娜;.“三全育人”格局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3.v.9;No.248:7-13

[7] 杨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3.No.820:45-48

[8] 余代洪;.“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赜——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才之路.2024.No.787:43-46

[9] 爱克达·玉素甫;.“滴灌式”教育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应用探究[J].大学.2024.No.630:199-202

[10] 杨敏;代金平;.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民族学刊.2024.v.15;No.99:88-98+135

1、作者简介:

毛泽文(1994.10—),男,汉族,籍贯:湖南株洲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蒋鹏,男,汉族,籍贯:湖南耒阳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马一然(1998.03—),女,汉族,籍贯:河南新乡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3GSSZY02)

2、作者姓名

毛泽文,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广州市,510080

蒋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广州市,510080

马一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广州市,5100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