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摘要:随着全球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正加速向数字化转型,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从信息意识、实践能力、信息伦理和终身学习等维度分析了当前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信息意识不足、实操能力参差、伦理规范意识薄弱以及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提升信息实操能力、加强信息伦理建设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等多维策略,为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和数字化教育实践的有效推进提供可行思路。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提升路径
一、引言
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国际中文教育也在数字化浪潮中加速从传统教学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育转型。尤其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普及和教育技术的创新,使得教师信息素养成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国际中文教师在信息意识、技术操作能力、信息伦理和终身学习动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化。
信息素养不仅是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课程和管理课堂的核心能力,还涉及跨文化敏感性和伦理意识等综合素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全球中文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增强教师在中文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本文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的实际需求,分析了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挑战,并从信息意识、实践能力、信息伦理和终身学习等多个维度提出具体提升策略,同时探讨了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信息素养提升的路径,以供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提供参考。
二、数字化转型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分析
1. 教学模式的变革:从线下到线上线下融合
数字化转型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显著的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线下教学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数字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和学习时间的灵活安排。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成为主流,例如通过智慧课堂、直播课和录播课,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大幅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让教师能够设计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多元文化背景学习者的需求。
2. 教师角色的变化:技术赋能下的新要求
数字化教育对国际中文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设计者、技术使用者和资源整合者。这种转变要求教师掌握多媒体设备、在线平台和数据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设计适合线上互动的学习环节,并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提升学习体验。此外,教师还需具备筛选和整合优质数字资源的能力,确保教学内容科学且高效。
3. 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个性化与多样化
数字化教育迎合了现代学生对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学生希望根据兴趣和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形式,通过大数据智能推送技术获取定制化资源。移动学习平台的灵活性允许学生随时随地完成学习任务,特别适合非母语学习者。同时,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也满足了学生对文化学习和语言实践的多样需求。
4. 教育生态的重塑: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转型重塑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整体生态。在线平台、智能工具和教育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资源获取更高效。此外,数字技术为中文语言与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例如,通过数字平台传播中华文化,可以突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将传统文化直观地呈现给全球受众,显著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 教育公平与优质资源共享的新机遇
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教育公平与资源共享的实现。优质资源通过全球性平台跨区域共享,使偏远地区学生也能获得高质量的中文课程。在线教育的低成本与高灵活性扩大了覆盖面,既缓解了师资不足问题,又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推动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挑战
1. 信息意识不足:对技术发展的敏感性缺乏
许多国际中文教师在信息意识方面存在不足,表现为对数字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敏感性不强,依然依赖传统教学模式,未能认识到数字化工具在教学创新中的潜力。这种滞后的信息观念阻碍了教师对新型教学平台的探索,也限制了技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影响课堂互动性和文化传播效果。
2. 信息实操能力不足:技能差异显著
国际中文教师的信息实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了直接影响。首先,部分教师缺乏系统化的信息检索与筛选技能,难以从海量数字资源中提取适用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其次,部分教师对在线平台的使用仅限于基础功能,未能深入挖掘数据分析、互动设计等高级功能。此外,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得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智能技术的整合能力不足,进一步制约了课堂互动性和教学效果。
3. 信息伦理与规范意识薄弱:文化传播的责任感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在信息伦理和规范意识方面面临更高要求。然而,目前部分国际中文教师表现出以下问题:对信息合法性的认识不足,存在未经授权使用资源的行为;在跨文化传播中缺乏敏感性,可能因信息选择和呈现不当引发文化误解;对学生隐私保护意识薄弱,可能导致信息泄露或误用,从而影响学生对数字化教学的信任。
4. 终身学习动力不足:适应数字化变革的意愿有限
尽管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但部分国际中文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动力,未能将数字化教学视为必备能力。这种意愿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现有培训机制的短板——培训内容多以基础操作为主,缺乏针对性和持续性支持。同时,教师间缺乏学习共同体或技术支持网络,使他们在遇到技术问题时无法获得同行帮助,进一步降低了学习成效。
5. 信息技术资源的不均衡:基础设施限制能力发展
数字化资源和技术支持能力的地域差异对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构成了挑战。发达地区教师能获得先进工具和完善培训,而偏远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因基础设施不足难以接触最新技术。例如,部分国家的网络环境和设备条件限制了在线教学的开展,进一步加剧了数字化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这种差距制约了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普及与发展。
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多维路径
提升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需要多维度协同推进,涵盖信息意识、实践能力、信息伦理、终身学习等方面。以下从各维度具体阐述提升路径。
1. 信息意识维度:拓宽教师的视野与认知
国际中文教师在信息意识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其对教育技术的敏感性和使用意愿。要提升信息意识,首先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教育技术视野和认知平台。可以通过开展教育技术专题研讨会,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新应用。这样的研讨活动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教学创新的潜力。此外,教育机构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设计,使教师在实践中强化对技术的认知。同时,在教师培训中,应长期设置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块,引导教师关注数字技术对教育模式的变革性影响,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从而内化信息意识。
2.实践能力维度:强化技能培训与技术应用
教师信息实操能力的提升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也是推动教学创新的关键。在这一维度,应采取针对性和实用性并重的策略。首先,可以通过组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作坊,帮助教师掌握教学平台、多媒体设备和数据分析工具的操作技巧。这些工作坊应以实际操作为主,例如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和实施线上课程、如何利用互动功能增强课堂参与感。其次,教育机构应推广智慧课堂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通过案例分享和模拟课堂的方式,让教师熟悉这些新兴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此外,在机构内部设立技术支持团队,为教师提供随时可获得的技术咨询与帮助,可以有效降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因技术问题产生的困扰。
3.信息伦理维度:规范信息使用与文化传播行为
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持续的学习支持,因此构建教师终身学习的支持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建设教师互助学习共同体,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论坛或社群,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资源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社区中讨论教学中的技术问题,共享优质资源和解决方案。其次,教育机构应联合学术组织或企业开发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涵盖多媒体制作、教学平台操作等内容,为教师提供灵活且系统的学习机会。此外,通过引入学习激励机制,例如颁发培训证书、设立技术创新奖项,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4.终身学习维度:构建持续学习支持机制
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持续的学习支持,因此构建教师终身学习的支持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建设教师互助学习共同体,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论坛或社群,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资源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社区中讨论教学中的技术问题,共享优质资源和解决方案。其次,教育机构应联合学术组织或企业开发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涵盖多媒体制作、教学平台操作等内容,为教师提供灵活且系统的学习机会。此外,通过引入学习激励机制,例如颁发培训证书、设立技术创新奖项,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5.政策与制度维度:提供信息素养提升的外部支持
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政策和制度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支持。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制定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教师在信息意识、技能应用和伦理规范等方面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同时,将信息素养纳入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体系,通过与晋升机会挂钩,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此外,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教育部门应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教学设备和在线平台支持,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
五、信息素养提升的制度化与实践化保障
1.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明确的目标与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教育机构应建立多维度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信息意识、实操能力、信息伦理与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这一体系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还可通过定期评估推动教师持续改进。例如,可在教师职业考核中增加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权重,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
2. 完善政策支持与资源分配机制
政策支持是推动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具体政策,将信息素养纳入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培训与技术创新。同时,应关注资源分配的不平衡问题,为偏远地区或资源匮乏的教育机构提供免费的在线培训、数字化教学工具和硬件支持,确保教师群体在资源获取上的公平性,缩小数字化能力差距。
3. 建设支持性技术与学习平台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技术支持,教育机构应投资建设高效的技术支持与学习平台。这些平台应提供操作简便的教学工具、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以及实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完成数字化教学任务。例如,可以通过创建教师专属的技术服务团队,快速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增强其技术应用的信心。
4. 推动校际与国际合作
跨机构合作能有效促进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国内外教育机构可以联合开展数字化教育的研究项目,分享信息素养提升的实践案例,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教学技术研讨会。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不同国家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成功经验,还能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发展。
六、结语
加快提升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新媒体工具的国际中文教师,不仅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变革的客观需求,更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路径。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注重专业化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适应这一变革。因此,应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作用,优化制度保障,健全课程与资源体系,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支持。同时,通过构建多维提升路径,推动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动力,为推动中华语言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贡献新的可能性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王轶、石纬林、崔艳辉. 2017. “‘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第3期。
李宝贵、刘家宁. 2021.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型向度、现实挑战及因应对策”,《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吴勇毅. 2020. “互动:语言学习的关键——新冠疫情下汉语教学面临的挑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吴砥、周驰、陈敏. 2020. “‘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第4期。
作者简介:郑雅文(1985年3月),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