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析
摘要: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培育学生价值观念、德育思想的重要路径。围绕本文的主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保持思政教育引导性的基础上,融合大中小一体化的模式要求,并在承前启后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教育效力,结合学科特征,平衡学生在理论认知与实践拓展方面的关系,有效启发学生的未来人生成长,奠定初中阶段的良好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模式的内涵及价值进行探究,并且把握课堂资源的优化性、小组合作效应的发展以及社会思政研学的补充等路径,为更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提供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
引言
教师不能仅仅立足于现阶段的教学,也应当从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综合工作出发,通过承前启后的教育效应,顺承现阶段的教育设计,以初中阶段的教改为步骤,为学生的自主成长和内生驱动提供无限可能。
一、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模式的内涵及价值
在思政领域的界定中,大中小学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首先要对我国所提倡的双减教育政策和新课程教育标准拥有基础认知,形成提质增效的整体目标,并把握回归本质的教育内核,在长期的教学设计中,避免传统的局限性;其次,教师也应当把握互联网时代的资源优势,形成资源协调、平台构建和优化一体的教育格局;最后,教师更应当结合陶行知老先生曾提出的“爱满天下”“生活即教育”等理念,让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堂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形成多主体共建的良好格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贯彻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承前协调目标,优化课堂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想做好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想教育,首先要起到传承效果,根据学生现阶段形成的基础观念,将整体的课堂分为导学、实际教学和总结等不同环节,并为学生提供具有参与性的问题导向,在资源体系优化的基础上,呈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力量。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知识协同起来,形成发展观念,补充个体成长的内生力量。
比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曾经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集体观念等知识点,为学生提出集体观念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学生未来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可能接触到的集体,贯彻理论空间,提供畅想思路。在导学阶段,引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畅谈自己对集体的认知。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则可以引导班级的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结合自己曾经在集体中发挥的作用、承担的责任等,思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则可以引导班级内学习能力比较后进的学生,根据前者的表述,总结自身的学习成果和感悟,包括自己要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等方面,强化班集体的荣誉等。
(二)顺承促进发展,协调小组效应
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关注自身的学习基础,能够达成良好的客体建设目标,但如果将学生长期拘束于固定的学习层次中,很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贯彻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学的同时,更应当立足于现在,关注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合作态度,以学生的差异化学习为成果基础,形成跨学科的小组合作效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分配小组任务、完成小组合作目标,并反馈小组合作成果,根据教师的后续补充,进行小组互评等。
以《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下目标:(1)请大家首先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一下我们是否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网络生活的相关知识?主要涵盖了哪些内容?包括网络道德、网络角色、网络原则等。(2)请大家从双面性的视角出发,思考网络生活,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优势或劣势?整体上呈现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趋势?(3)请大家面向未来,思考在将来的道德发展和社会实践中,我们是否还会与网络有更加深刻的互动与接触?为什么?而自己将来通过大中小学阶段的理论学习,想要成为怎样一个社会人才?是否需要网络的助力?
(三)启后补充格局,补充社会思政
当学生面向未来发展时,大部分初中学生都需要以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自身的人生成长奠定基础目标。所以教师应当突破校园的教育格局,在家校社协同一体的基础上,为学生延伸更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这一过程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包括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让学生在眼界开阔、实践引领的过程中,能够优化自身的补充格局,形成人生长期发展、定期检验的思路。
根据《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小学阶段曾经培养的家国情怀和家国意识,进行课堂导学,为学生熔铸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习基础。接下来教师则可以结合当今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周年的重点,进行案例补充和逻辑引导。在学生形成基础认知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主体,围绕固定的社区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空间。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为社区出一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题黑板报;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设计防间谍等主题安全观的情景剧,在社区居民面前进行展演,形成良好的社区宣传效果。最后,相关主体还应当引导学生面向未来,结合自己想要在大学中学习的专业,进行未来模拟,思考自己应当从哪些角度,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结束语:总而言之,围绕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当拥有承前启后的意识,其次也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发展,形成资源丰富、架构立体、合作补充的综合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在现阶段的学习成长,判断学生在思政方面所形成的德育素养和实践能力,做好跨学科和跨阵地的综合建设工作,让一体化的思政观念不仅在时间线上形成顺承,也能在阵地方面达成合作效应。
参考文献:
[1]洪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0):13-15.
[2]李素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9):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