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湖南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对国际化农业高技能人才及英语学科素养的需求显著提升。高职院校承载着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农业国际化技能人才的重任。本文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国际化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深入剖析湖南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公共英语教学的实况,旨在从课程教学改革视角出发,提出优化公共英语教学的具体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提升涉农专业公共英语的教学品质,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以适时驱动职业教育教学的新一轮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涉农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农业乃国民经济之基石,亦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与合作的关键领域。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在培育及输送国际化涉农高技能人才方面,尤其在杂交水稻种植、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国际合作管理等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前湖南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公共英语教学尚难全面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要求,在教学内容、方法及师资队伍上均存短板。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旨在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外交能力的农业国际化高质量人才,以助力湖南乃至中国的农业建设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背景下,湖南省内有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涉农专业,涵盖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广泛领域。一方面,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水产养殖技术以及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新兴涉农专业如休闲农业、农业经济管理、茶艺与茶叶营销、农业装备与制造等也应运而生,紧密贴合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这些专业致力于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人才需求。
然而,这些涉农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任务主要由基础课部的英语教师承担。尽管这些英语教师精通英语语言与文化,但在涉农专业知识的了解上却相对匮乏,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缺乏对涉农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将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与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步提升。因此,如何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涉农专业知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不足
首要原因在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涉农专业常被视作“非热门”领域,学生报考意愿低迷,加之生源多源自农村,其英语水平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普遍偏低,尤在口语与听力方面表现欠佳,难以用英语流畅阐述个人观点。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与涉农专业就业前景关联度低,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如何激发涉农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热情,以及采取何种针对性教学策略提升其英语水平,成为涉农专业英语教师亟需攻克的关键难题。
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学生鲜有机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习、研学项目交流,导致他们缺乏国际农业前沿知识与信息,且在跨文化沟通上力不从心。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合作伙伴时,他们难以有效沟通、深入理解和顺畅协作,难以契合“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化的实际需求。
2.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一是公共英语教师国际视野有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国际交流经验普遍匮乏。这些教师往往受限于地域、资源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等因素,难以获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因此,他们对这些国家的农业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文化背景了解不足,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国际化的元素和视角,从而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国际化教学体验。
二是教师对涉农知识掌握不足。公共英语教师均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但在涉农知识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因此难以有效地将英语与涉农领域的专业表达相结合。这种局限性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仅限于掌握日常通用的英语知识,一旦涉及到农业领域的专业术语、翻译或销售等具体应用场景,便常感词汇量不足,难以准确表达。
3.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虽历经革新,公共英语课程亦不断完善,但高职院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农业类主题的英语课程如乡村振兴、杂交水稻等普遍缺失。这种缺失导致农业专业知识与英语结合不紧密,学生在职场中难以用英语精准阐述专业概念和知识,削弱了涉农专业学生利用英语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进而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国际化农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4.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涉农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仍然过于偏重理论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教法单一。且侧重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没有为学生学习口语提供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缺乏口语输出的锻炼机会,缺乏英语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当学生日后在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领域开展工作时,往往难以有效应用英语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展现出应有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新时代的英语教学必须紧密遵循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及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的迫切需求展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四个维度,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路径。这些探索旨在为“一带一路”倡议及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富有洞见的启示与实践指导。
1.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一是要组建专注于涉农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的团队,要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和示范公开课,提高具有涉农特色的公共英语教学水平。二是可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对英语教师进行涉农专业教学培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涉农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还可以选派英语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短期学术交流和培训,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三是要建立英语教师与涉农专业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机制,通过搭建跨专业平台促进双方的沟通交流。鼓励英语教师与涉农专业教师相互听课,以及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项目合作,培养一批既具备深厚英语语言文化功底,又熟悉涉农专业知识的骨干教师。
2.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语言实践锻炼
一是强化与重点合作国家的跨文化教学深度。具体而言,可针对与湖南省合作联系紧密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泰国与越南等国,精心规划并安排一定比例的跨语言文化知识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农业特色、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文化精髓。
二是补齐口语教学存在的短板。针对英语教学中偏理论而轻实践的现状,积极调整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将英语听说实践应用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着重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以提升他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习实践的机会。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积极与开展“一带一路”业务的跨国农业企业或机构合作,安排涉农专业学生到这些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使用英语,感受农业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结合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职场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农业出海的实际需求。
3.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制定教学内容
一是制定融入地方农业特色知识的英文教学资源。例如,可以以传统教学大纲为基础,增设相关涉农专业知识内容;可以建立地方农业特色行业英语词汇库,以相关农业报道作为听力教学素材等。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完善线上相关教学资源, 建好“公共英语”“跨文化交际”等在线开放课程,有效融合线上和线下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使用要求。还可以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线上专题讲座,分享其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与语言文化特色,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是可以结合湖南本土农业优势、农业政策与国际标准等,由英语教师与涉农专业相关教师合作编写水产学、林学、农学、园艺等涉农专业的“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双语教材。帮助学生用准确的英语介绍湖南农业的独特魅力,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
一是实施项目式教学。可以模拟“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项目的实践活动,在项目中,由学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项目经理、技术专家、市场分析师等,通过团队合作,他们需要在模拟的情境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意义,还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使用专业英语,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是增加在线互动学习。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的大学建立合作框架,开展在线互动学习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实时交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分享学习心得。通过跨文化的互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是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剖析湖南本土农业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成功实践,精进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具体而言,选取企业在跨越文化差异、法律壁垒及市场挑战中,实现跨国合作的经典案例,深入剖析英语在此类合作中的核心作用。学生将通过细致研读这些案例,习得在项目规划、合同磋商、技术交流及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如何精准且专业地运用英语,进而提升其职场竞争力。此方法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间架起桥梁,还能促使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下,更加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工具,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必须切实提升英语语言综合素养与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亟需我们精准识别问题所在,并持续优化与创新英语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应着重于丰富教学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推动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碧君.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8):121-124.
[2]党莎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体系开发问题探究[J].河北农机,2021,(05):138-139.DOI:10.15989/j.cnki.hbnjzzs.2021.05.072.
[3]黄美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应用英语口语教学研究[J].现代英语,2020,(18):7-9.
[4]周莉娜.高职涉农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章超.“一带一路”战略下面向东南亚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为例[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03):65-70.
[6]张梦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体系开发问题探究[J].职教通讯,2014,(12):9-10+28.
[7]蔡永丰.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体系开发的构建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12):151-154.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2023年度“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YZL2023HN0007)
[作者简介]
杨柳,1988年11月13日,汉,湖南娄底,硕士研究生,讲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