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路径探索

吴淑清
  
大通媒体号
2024年85期
晋江市安海镇桥头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优化路径。运用文献调研、定性与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首先阐述了大单元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特点。然后,在大单元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数学作业设计的四个重要环节:作业内容的确定、作业形式的选择、作业布置的适时性和作业反馈的及时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路径,以期能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大单元教学理论的应用,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水平。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优化路径;

引言

数学作业的设计优化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优化依然是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逐渐受到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将相关知识内容集中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中教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路径并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大单元教学理论的指引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优化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水平,丰富和完善大单元教学理论的应用。

1、大单元教学理论基础

1.1 大单元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大单元教学理论是指一种以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理论体系[1]。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一周或几天的课时进行知识内容的划分和教学安排,而大单元教学则突破了这种碎片化的教学形式,将知识进行深入、系统地延伸和展开。大单元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大单元教学理论注重“整体性”。它将一些相关性较强的知识点或者技能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学单元。在这个整体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脉络和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大单元教学理论注重“延伸性”。通过将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的延伸,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系统拓展。这种形式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精髓,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2]。

大单元教学理论注重“综合性”。在一个大单元内,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被充分考虑。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和交叉学科的思维能力培养。

大单元教学理论注重“个性化”。在大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关注和照顾,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以达到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1.2 大单元教学理论的特性

大单元教学理论的特性是指在教育实践中为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的理论特点和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理论具有整合性特点,即通过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这种整合性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促进他们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大单元教学理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地位[3]。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更多扮演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另外,大单元教学理论还具有跨学科整合特性,即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全面的学习视角,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大单元教学理论还注重实践性教学,强调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实践

2.1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四个环节

2.1.1 作业内容的确定

作业内容的确定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二是内容设置的多样性。作业内容的确定应当围绕着大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展开,确保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既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拓展延伸。作业内容既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作业内容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兴趣特点,避免设置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题目,使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挑战下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因此,在确定作业内容时,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进度,合理设计符合大单元教学特点的作业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2 作业形式的选择

作业形式的选择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学生对作业的接受度和参与度,还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改善。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整合与联系,在作业形式上应考虑多样性与灵活性。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选择基于项目的作业,可以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其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分组合作作业也是一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这种合作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交技能,也提升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线作业形式的引入同样值得关注,结合现代科技,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应用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作业形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灵活运用不同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优化作业形式,提升其适宜性和有效性,将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的学习成效,最终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2.2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路径

针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路径优化,应当确保作业内容的确定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并与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相契合。在选择作业形式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灵活多样地设计作业形式,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考察,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业布置的适时性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应该合理安排作业布置的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并可以在课堂上对作业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引导。作业反馈的及时性能够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在作业完成后,应该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与建议,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持续改进。

从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路径出发,关键在于将这四个环节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业内容、形式、布置和反馈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作业设计体系。只有合理设计作业内容,灵活运用作业形式,科学安排作业布置与及时反馈,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