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多元需求导向的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优化研究
摘要:本论文旨在深入剖析基于社会、行业及幼儿发展需求下,现有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转型与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幼儿保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幼儿发展需求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幼儿保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良好的幼儿保育能够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幼儿保育人才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日常生活照料、习惯培养、安全保障以及情感支持等多个方面,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保育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当前的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保育人才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缺陷,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幼儿保育工作的要求。
二、社会、行业及幼儿发展对幼儿保育人才的需求分析
1.社会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视度不断提升,“幼有所育” 成为社会焦点。家庭对幼儿保育质量期望增高,期望保育人员能提供科学养育指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包括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与初步知识技能启蒙,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基。
2.行业需求:当前幼儿教育行业快速发展,各类托幼机构、幼儿园数量增长。行业需要大量专业幼儿保育人才,他们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如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熟悉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保育技能,涵盖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安全防护等;还需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以保障幼儿在园健康快乐成长,提升机构教育服务质量与竞争力。
3.幼儿发展需求:幼儿阶段是身体发育、智力开发、情感培养与社会性发展关键期。专业保育人才可依幼儿发展特点提供适宜照料与教育。例如,依据幼儿营养需求制定食谱,助力身体发育;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好奇心与创造力,促进智力发展;以耐心关爱陪伴,帮幼儿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培养积极情感与良好社会交往能力,为其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三、现有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审视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部分高校和中职学校在培养幼儿保育人才时,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导致学生对自身专业定位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缺乏清晰认知。
2.未充分考虑市场细分需求
当前幼儿保育培养模式多以通用型人才为目标,未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幼儿教育机构对保育人才的特殊要求。
3.缺乏对新兴职业方向的关注
随着幼儿教育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如幼儿营养保健师、幼儿心理健康咨询师等新兴职业方向,但现有培养模式未能及时跟上这些变化。
4.职业素养培养不够全面
部分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职业自豪感和敬业精神。
5.实践技能培养不足
幼儿保育专业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强调实践技能,但现有培养模式在这方面存在不足。
6.校企合作不够紧密
合作形式较为肤浅:虽然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多数停留在简单的实习安排和就业推荐层面,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较低,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指导等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以学前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为例:随着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如多媒体教学、线上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教育软件的设计等,社会需要既懂学前教育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幼儿保育培养模式中,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仍然以传统的学前教育课程为主,涉及信息技术的课程较少且深度不够。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在面对幼儿园数字化教学设备、线上教学平台等时,无法熟练操作和运用,难以开展创新性的信息化教学活动,不能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以学前教育与艺术领域融合为例:在一些高端幼儿园或幼儿艺术培训机构,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基础,同时又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能够教授多种艺术课程,如音乐、舞蹈、美术等,并能将艺术教育与学前教育理念有机结合。但目前的幼儿保育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单一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学生的艺术技能训练不足,艺术素养和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无法很好地适应这类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
四、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优化路径
1.明确培养目标:根据社会、行业和幼儿的多元需求,明确幼儿保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
2.优化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将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体系;增加特色课程,如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特殊幼儿保育课程等,以满足不同背景幼儿的保育需求;强化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3.创新教学方法: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4.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涵盖社会交往、行业实践、幼儿保育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5.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教育培训机构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实施考核评价等。
6.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借鉴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建立“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
7.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往往缺乏长期规划和稳定的合作机制,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中断或不稳定。
转型优化路径的进一步细化: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探索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灵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
2.加强科技与保育教育融合的研究:关注信息技术在幼儿保育领域的应用,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提高保育人才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
3.关注人口结构变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深入研究人口结构变化对幼儿保育行业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模和结构。
4.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不断优化幼儿保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加强对幼儿保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研究展望:
新挑战:社会需求多样化、科技发展带来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不断更新以及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增长等都对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机遇: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需求增长、跨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以及行业创新与创业机会增多等为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
整体而言,研究对当前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转型与优化策略。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措施,能有效提升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行业和幼儿的多元需求。同时,也需要关注人口结构变化、科技发展等外部因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石志华.新专业标准下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12):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