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非遗语境下潍坊风筝文创与 IP 形象的协同发展探究
摘要:本文聚焦于非遗语境下潍坊风筝文创与 IP 形象的协同发展,剖析当前潍坊风筝传承困境,阐述文创与 IP 形象融合的价值与机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 IP 形象设计策略与文创产品开发路径,提出二者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旨在借助创新的 IP 形象为潍坊风筝文创赋能,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实现潍坊非遗风筝在新时代的高效传播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潍坊风筝;非遗;文创;IP 形象;协同发展
引言
潍坊风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与精湛制作技艺,是潍坊地域文化的亮眼名片。但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冲击下,传统风筝市场渐趋萎缩,受众群体局限、传播活力不足等问题凸显。文创与 IP 形象开发成为破局关键,借助新颖设计、多元传播为潍坊风筝开辟新发展路径。
一、潍坊风筝传承现状与困境
(一)受众结构单一
当下潍坊风筝消费及关注群体多为中老年民俗爱好者、风筝从业者,年轻人参与度低。据潍坊文旅局统计,近三年参与风筝节现场活动的人群中,18 - 35 岁年龄段占比不足 30% ①。传统风筝题材、造型跟不上年轻人审美,互动体验不足,致使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二)传播渠道局限
潍坊风筝传播仍依赖传统民俗展会、地方新闻报道,网络新媒体运用不足。社交媒体话题热度分散,短视频平台相关优质内容稀缺,未能形成全网传播热度,文化辐射范围窄,影响力受限。
二、文创与 IP 形象协同发展的价值
(一)提升品牌辨识度
独特的 IP 形象能赋予潍坊风筝专属文化符号,如日本熊本县的熊本熊,凭可爱外形与搞怪人设迅速出圈,让熊本县声名远扬。潍坊风筝设计专属 IP,利于打破大众刻板印象,在海量文创产品中脱颖而出,加深消费者记忆。
(二)拓展消费市场
IP 形象衍生的文创产品迎合不同受众需求,涵盖文具、服饰、玩具等多品类。故宫文创借故宫 IP 推出美妆、饰品,年销售额达数亿元。潍坊风筝与之同理,借 IP 文创可挖掘年轻消费潜力,拓宽收益渠道,反哺非遗传承。
三、潍坊风筝 IP 形象设计策略
(一)挖掘文化内核
深挖潍坊风筝历史文化、民俗传说,提取关键元素融入 IP 形象。潍坊有“鲁班制鸢”传说,可将鲁班形象卡通化,结合风筝制作工具,塑造智慧工匠风的 IP,凸显文化底蕴与工艺传承[1]。挖掘文化内核策略,聚焦杨家埠木版年画技艺,将古朴画风、祥瑞寓意融入 IP 形象色彩与图案;深挖潍坊民间传说,提取经典元素,赋予 IP 性格故事,从民俗节庆中找灵感,让形象自带欢乐氛围感,凸显本土特质。
(二)契合现代审美
紧扣现代审美趋势,采用简约流畅线条勾勒潍坊风筝 IP 主体,摒弃繁杂,凸显灵动轻盈姿态,契合当下大众对清爽造型的偏爱。色彩搭配上,参考流行色盘,融入马卡龙色系,焕新传统风筝配色;设计风格上,采用简约、萌趣、潮流设计风格。如泡泡玛特盲盒玩偶,凭萌系造型俘获大批年轻粉丝。潍坊风筝 IP 形象设计时,简化传统风筝复杂图案,搭配时尚色彩,增强视觉吸引力。再添萌趣配饰,如卡通云朵挂件,拉近与年轻受众距离,激发传播热度。
四、基于 IP 形象的潍坊风筝文创产品开发
(一)功能性文创
开发风筝造型的 USB 风扇、手机支架、灯具等,既实用又具文化特色。以风筝元素台灯为例,灯罩印经典风筝图案,开灯瞬间营造潍坊风情光影,满足日常照明,还能当桌面摆件。[2]聚焦实用功能,推出潍坊风筝 IP 衍生的多功能文创。设计 IP 形象防风晴雨伞,骨架坚韧,伞面印着精美风筝图,晴雨两用;打造便携风筝笔记本,内页含风筝科普,外皮防水耐磨,方便记录日常、收纳票据;开发风筝造型的 USB 风扇、手机支架、灯具等,既实用又具文化特色。以风筝元素台灯为例,灯罩印经典风筝图案,开灯瞬间营造潍坊风情光影,满足日常照明,还能当桌面摆件[2]。
(二)时尚配饰文创
推出风筝主题项链、手链、胸针,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结合。用风筝骨架造型做金属配饰框架,镶嵌彩色琉璃模拟风筝画面,适配多元穿搭场景,吸引年轻消费者日常佩戴。
五、协同发展的推广与营销模式
(一)社交媒体营销
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起风筝 IP 话题挑战、创意征集,邀请网红打卡潍坊风筝博物馆、工坊;定期发布 IP 动画、幕后故事短视频,增加曝光。如淄博烧烤靠社交媒体走红,潍坊风筝可借鉴其流量打法[3]。
(二)联名合作推广
与知名品牌、动漫影视跨界联名,提升 IP 知名度。如潍坊风筝 IP 与迪士尼联名,推出限量版风筝、玩偶,借迪士尼全球影响力打开国际市场;与国产动漫合作,植入剧情,触达动漫受众。
六、结论
非遗语境下潍坊风筝文创与 IP 形象协同发展极具潜力与必要性。通过精准定位受众、深挖文化精髓设计 IP 形象,开发多元文创产品,配合全方位营销推广,能重塑潍坊风筝文化活力,吸引年轻一代投身非遗传承。这不仅利于潍坊风筝产业升级,更是为全国非遗文创探索可行模式,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融入大众生活日常。
参考文献:
[1] 《潍坊风筝文化史话》,潍坊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第三章“潍坊风筝的传统工艺与民俗传承”,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该书详述潍坊风筝工艺,为挖掘文化内核、设计 IP 形象提供历史依据。
[2] 《文创产品开发实务》,陈能军著,第五章“基于地域文化的文创产品开发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书中地域文创开发思路,助力潍坊风筝文创拓展品类与方向。
[3] 《新媒体营销实战案例》,秋叶团队编著,第二章“社交媒体流量引爆策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年版。为潍坊风筝新媒体推广提供实操方法与借鉴。
注:文中①处标注,参考潍坊文旅局内部统计资料,暂未公开出版,仅供本文分析使用。其他案例、数据多源于公开报道、行业研究,旨在精准说明潍坊风筝发展现状与策略可行性。
作者简介
姓名:王亚昭(2004年6月28日)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省泰安市
学历:本科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研究方向:动画
邮寄地址:山东省龙口市东江街道烟台南山学院南山校区
电话:1826481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