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书院制背景下以劳动教育为载体的“三全育人”实践路径探究

张昕 宋宇航 卢希茜 穆海婷
  
大通媒体号
2024年86期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劳动教育是高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三全育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统筹协调高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资源,其理念与劳动教育内在目标相辅相成。本文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以“三全育人”为抓手,探究书院制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三全育人;书院制

劳动教育凸显了高校在“五育并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2]。对于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增强大学生劳动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环节[3],高等院校作为对接社会发展需要和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主阵地,应深刻体会新时代对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劳动教育为途径和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5],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完善“三全育人”教育工作体系和实现“五育并举”育人目标。

一、强化各主体协同共管,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1.借助书院平台,发挥育人主体共管力量

学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书院发展定位,根据专业特色设立不同书院,建立健全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形成“学院+书院”育人模式下的“三全育人”格局。增强劳动育人主体的协同育人意识。同时,注重提升与学院教师的交流学习,提升协作效率。

2.结合现有条件,发挥家校政企协同力量

其一,家长要转变重智育、轻劳育的劳育理念。提升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注重对学生劳动品德、态度、习惯的培养;要在家庭生活中融入劳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实践过程,提升劳动素养。其二,学校要不断扩充和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专业劳动教育教师,加强进修培训,激励教师自主提升劳动教育专业能力和素养。其三,学校要与当地企业协同合作。企业积极提供实习实践活动平台,支持劳动教育,储备人才力量。

二、加强各环节有效衔接,优化全程育人路径

1.强化课内外校内外劳动教育衔接

对劳动教育作出整体把握,结合各年级学习任务和重点,形成阶段目标。大一阶段,侧重劳动教育课程学习,系统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新时代劳动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利用入学教育、新生军训等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大二和大三阶段,侧重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等结合,深化劳动观念培养和劳动技能掌握。大四阶段,侧重优化毕业实习指导,强化综合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加强书院与学院劳动教育衔接

其一,要延伸学生在学院专业劳动教育课程、思政课程中的理论基础,将树立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意识、认识劳动价值渗透到书院的通识教育当中,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其二,要围绕学生需求,尊重学生意识,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劳动教育环境。

3.增强线上线下劳动教育衔接

其一,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利用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空间劳动教育,加强线上教育。其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前运用线上小测、群内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课后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做好教学反思。其三,突破时间局限,拓宽学习渠道。打破传统教学以学校课堂为主的形式,通信慕课、微课等新型授课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权。

三、创新不同路径劳动育人,促进全方位渗透融合

1.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其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内涵。其二,在思政与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借助优秀劳动案例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品质。其三,创新实践活动。围绕不同劳动主题,开设种植、烹饪等劳动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和光荣。

2.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其一,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以评促融、以评促建。一方面,优化过程性评价模式,减少分值评价,注重建构多元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学业考核成绩、劳动素养考核评价等相结合,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引导多维主体参与劳动教育评价,并对影响过程的环境和时间因素进行系统性评价,保证劳动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同时将劳动教育成效、教师专业水平等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与工作绩效评价标准,激发教师创新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要完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对学生从事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展示共享和奖励,形成正向激励。

3.加强融合书院功能共促劳动教育

其一,职业生涯规划。借助简历大赛、模拟求职大赛等就业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实习机会,增强学生认识和培养职业核心素养,引导其在职业体验中积累劳动经验,助力规划职业发展并制定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机融合。其二,学业交流指导。借助书院学院讲座等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积累多种类型的劳动经验。其三,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团辅等实践活动,提供相互认识、团结协作的机会,领会集体劳动的精神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丽.“五育融合”理念下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对策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72-76+81.业,2023,44(08):106-108.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8.035.

[2]刘向兵,曲霞,黄国萍.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的学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09):30-36.

[3]方蕾,刘艳晴.“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践行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05):125-128

[4]管婷婷.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研究[J].教育观察,2020,9(45):36-38+129.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0.45.012.

[5]王建.试论劳动教育赋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重构的创新逻辑与路径[J].改革与开放,2022(21):49-54.DOI:10.16653/j.cnki.32-1034/f.2022.021.007.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五育并举’理念下高校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的路径探究”资助。(2023SJYB00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