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快乐的小种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低年级综合性学习活动探索

齐静静
  
大通媒体号
2024年88期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语文课程特点,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开展的学习活动”。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阶段。本文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载体,设计“讲故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和培育学生的问题之心,引领学生小组合作,督导活动过程,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这一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低年级 综合性学习活动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开展的学习活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升语文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笔者选取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三篇课文作为教材单元内的综合性学习资源进而开展实践活动。

一、点燃兴趣之火,培育问题之心

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我们迎来了三篇富有童趣和生动故事的教学内容,《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和《小蜗牛》。这些课文都是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故事课文,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激发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阅读情绪,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之心。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小画家们在雪地里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这样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们关注课文细节,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通过学习《乌鸦喝水》,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乌鸦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能启发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创造力来解决问题。在学习《小蜗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问:“小蜗牛的特点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关注到小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期间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引领小组之航,提升合作之力

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培育问题之心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合作。在每个小组内,学生们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讨论中,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讲故事”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例如,让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一个小故事,然后进行展示。或者,让学生们从课文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比赛。通过这些任务,既可以检验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督导过程之行,落实活动之效

1.活动一:“故事接龙”

“故事接龙”——这个活动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它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富有创意的讲故事方式,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施这个活动时,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提前准备好故事的开头部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些开头故事可以是经典的童话故事,也可以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甚至是充满奇幻色彩的科幻故事。关键在于,这些故事开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有兴趣接着往下编。

例如,教师可以从一个简单而又引人入胜的开头开始:“有一天,小鸟飞到了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小兔子……”这个开头既生动又富有想象力,学生们听到这里,自然会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接手故事,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来续写故事。

在学生们编写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支持。无论故事编写得如何,都要给予积极的反馈,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创作成果得到了认可。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让他们的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完成故事编写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点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们的故事进行全面的评价,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学生们不仅能从点评中了解到自己的故事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提高,同时也能学到如何客观地评价他人作品。

2.活动二:“我来编故事”

在学生们掌握了课文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特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故事编写。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春天的故事”,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编写一个有趣且富有创意的故事。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

例如基于《乌鸦喝水》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乌鸦在故事中的智慧和勇气,然后鼓励他们以乌鸦为主题,编写一个新的故事。学生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乌鸦解决新问题的故事。有的学生写道:“乌鸦在森林里遇到了一个大麻烦,一颗巨大的坚果卡在了树洞里,乌鸦怎么也拿不出来。这时,乌鸦想起了自己在喝水时的智慧,它用石头填满了瓶子,成功喝到了水。于是,乌鸦决定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它找到了一些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树洞,终于将坚果挤了出来。”

3.活动三:“讲故事”比赛

在完成课文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讲故事”比赛,让学生们将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故事进行讲述。比赛可以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在初赛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讲述一个故事,教师和其他同学作为评委,对讲述者的语言表达、情感投入、故事理解等方面进行评分。复赛则是在初赛的基础上,选取评分较高的学生进行比赛,最终选出决赛选手。在决赛中,选手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讲述和表演,评委们则从故事内容、语言表达、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佳讲述者。

例如基于《小蜗牛》故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们自选角色,可以是小蜗牛、小鸟、小兔子等,然后以这些角色身份,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故事中的情节,如小蜗牛的慢速度、小鸟的急性子等,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出故事的魅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的表演者和最佳的故事讲述者。

4.活动四:“故事大会”

在学生们完成故事编写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故事大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创作的故事。这场大会可以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故事讲述,学生们按照顺序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演绎自己的故事;第二个环节是故事评价,全班同学对每个故事进行评价,从故事情节、创意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给予评分。

例如基于《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故事,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出富有创意的故事。有的学生写道:“小画家们在雪地里画出了美丽的图案,其中一个小朋友突然发现,他们可以用脚踩出各种形状,于是大家一起加入,踩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像小鸟,有的像花朵,有的像小鱼。他们还在雪地上写字,写下了自己对冬天的祝福和对春天的期待。”

在故事大会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们的故事创作和讲述进行总结评价,对他们的创新思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5.活动五:“故事连续剧”

在学生们对故事接龙活动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故事连续剧”的创作。这个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持续叙事的能力。

“故事连续剧”的活动方式如下:首先,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如“冒险之旅”,然后将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围绕这个主题,编写一个连续剧的故事情节。在编写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而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将各自编写的故事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会如何协调和沟通,以确保故事的整体连贯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故事连续剧的最后一环是表演环节。学生们按照故事情节,分幕进行表演。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通过生动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将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全班同学作为观众,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从故事情节、表演技巧、团队协作等方面给予评分。

在故事连续剧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持续叙事能力等方面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学生们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在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了锻炼。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协调发展

在“讲故事”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可以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提问能力等。结果评价则侧重于学生的活动成果,如故事讲述、续编创新和分享会的表现等。通过多元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例如在活动五:“故事连续剧”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故事情节的连贯性、表演技巧的创新性、团队协作的默契度等。“故事连续剧”活动的评价量表设计如1所示:

同时,也可以邀请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作品,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提升自己。

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低年级综合性学习活动,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和培育学生的问题之心为起点,引领他们开展小组合作,进行讲故事、故事续编、故事分享等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论课程整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2):9-11.

[2]马文佳.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步骤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251.

[3]杨冬竹.小学语文低年级综合性学习活动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7):108-110.

[4]黄淑梅.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以综合性活动“水果餐与语文餐”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12):48-49.

[5]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5,(08):167-16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