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教”改革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研究

弓娜 杨帆
  
大通媒体号
2024年89期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铜川市 727000

摘要:本研究基于“三教”改革背景,探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当前该课程实践教学面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待提升、教材内容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层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为保障实践教学改革顺利开展,本研究还构建了包含制度保障和评价机制在内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总的来说,本研究对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三教”改革;《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教材,关键在教法。”这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思政课教师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师虽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设计和指导能力方面仍显不足。从教师队伍现状来看,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理解的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往往侧重理论讲授,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时,缺乏系统性规划和专业化指导。这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提出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存在差距[[]]。

2.教材内容与实践结合不够

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其内容与实践的结合程度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现有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设计上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材中的案例选择较为陈旧,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议题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教材缺乏配套的实践指导手册和资源库,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时缺乏系统性的参考依据。教材内容更新周期较长,难以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导致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普遍存在创新不足、形式单调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但目前的实践教学仍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形式,缺乏对新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课堂实践活动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讨论、演讲等基础层面,缺乏对问题情境、角色模拟、项目教学等深层次实践方法的探索。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导致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三教"改革视域下的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1.教师层面: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其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要着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教师要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实教学内容。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实践基地挂职锻炼、企业顶岗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2.教材层面:优化实践案例资源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建设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教材建设方面,要注重实践案例资源的优化与创新。教材编写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精选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征的典型案例,使教材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实践性。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融媒体实践案例库。教材要注重案例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构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践案例体系。要突出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选取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现时代楷模精神的生动案例。

3.教法层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教法创新方面,要积极探索“课堂+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道德困境和法律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境体验中深化认识。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实践教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实践教学场景。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四、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构建

1.完善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确保《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有序开展的基础。高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整体规划。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明确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基于此,高校应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实践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确保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2.创新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创新是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基于此,高校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要实现由教师单一评价向师生互评、小组互评、校内外导师共同评价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评价内容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可以采用实践日志、调研报告、实践作品、答辩展示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三教”改革背景,深入探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教材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多维度的改革策略。研究表明,“三教”改革背景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师、教材、教法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更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全面提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方法,深化“三教”改革在思政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梁福,刘祥.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7):171-176.

[2]甘淋玲,但彦肜,王丽娟,等.“三教改革”背景下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07):140-143.

[3]吴雪青,朱宏涛.三教改革视域下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挖掘与应用[J].中国农业会计,2024,34(09):111-113.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三教”改革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4SZX201 主持人:杨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