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

谢亭亭
  
大通媒体号
2024年92期
梅州市五华县棉洋中学

摘要:本文基于新课标理念,深入探讨初中生物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对传统教学问题的剖析,提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创新策略,包括情境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数字化资源、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等教学资源的创新,并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跨学科融合等教育理念的更新。通过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展示创新教学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物;教学创新;实践探索

引言:

随着生物学在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初中生物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新课标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生物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转变。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育理念,成为当前生物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传统初中生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注重知识记忆而忽视能力培养等问题。课堂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机会,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不足。实验教学常常因设备有限、课时不足等原因未能充分开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难以得到有效培养。此外,教学资源的利用较为局限,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乡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整合,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创新策略

2.1 教学方法创新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创新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生态系统的教学中,引入本地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验探究教学法对于生物教学至关重要。增加实验探究课的比例,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操作与数据分析。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更培养了观察、思考、创新与合作能力,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素养。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法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班级中组建生物学习小组,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如“调查本地生物多样性”。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整理与报告撰写。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团队协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启发,拓展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2 教学资源创新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了教学手段。生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微观生物结构和生理过程,如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等;使用动画演示复杂的生命现象,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互动性,教师可以在线布置作业、组织讨论、进行测试,学生则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其次,乡土生物资源的挖掘为生物教学增添了地方特色。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生物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本地的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制作本地生物标本,调查本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面临的威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近自然,增强对家乡的热爱,还能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3 教育理念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其次,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生物教学中可以与物理学科融合,解释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水分蒸发、能量转换的关系;与化学学科融合,探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如酶的催化作用、呼吸作用中的化学反应;与地理学科融合,分析生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热带雨林、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差异。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思维,提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绿色植物的一生”教学创新实践

在“绿色植物的一生”教学单元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创设校园花园植物生长的情境,提出问题:“如何让花园里的植物茁壮成长?”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种子萌发实验和植物生长对比实验,探究光照、水分、土壤肥力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定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和答疑的作用。通过这一教学实践,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绿色植物生长的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2 案例二:“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创新实践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乡土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本地一种濒危生物或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如本地的湿地生态系统或某种珍稀鸟类。小组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走访专家等方式收集信息,分析该生物或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及保护现状,并提出保护建议。各小组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展板或报告,在班级和学校内进行展示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了解了本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增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了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效促进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创新效果与反思

通过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创新实践,学生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主动提问、主动探究的现象增多。在知识掌握方面,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而是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能够独立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主题活动中得到培养,学生能够与同伴有效沟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而,教学创新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例如,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在教学创新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跨学科知识储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验探究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受时间、场地、经费等因素限制较大。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为教师提供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技术培训和学科知识培训;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生物教学的投入,保障教学创新实践所需的时间、场地和经费,推动初中生物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深入发展。

结论: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创新与实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核心素养。尽管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反思与改进,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就能够推动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燕红.探究新课标思想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J].新课程,2020(36):6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