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困境探赜与实践路径

容敏
  
大通媒体号
2024年92期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贵州 清镇 551400

摘要: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着深厚的育人哲理和丰富的思政元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困境,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当前学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思想意识薄弱、保障机制不全、融入方式欠缺、融入手段不足,继而提出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意识,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健全体育课程思政机制;整合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方式;深挖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体育课程思政手段等实践路径,为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扩充和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体育课程思政;学校体育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有助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有助于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有助于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

(一)以为国争光的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为国争光精神揭示了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中华体育精神在不同历时时期都有爱国主义的体现。从“刘长春一个人的奥运”到许海峰斩获我国第一枚奥运金牌,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建设,在国际赛事中升起的中国国旗,中国运动健儿走上领奖台,体现了一代体育工作者为国争光的精神追求。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以爱国情怀为核心,开展为国争光主题思想教育。[1]将中国体育健儿为国家荣誉而战的理想信念讲生动,用中华体育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青年学生涵养爱国情怀、砥砺强国志气,坚定理想信念。

(二)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强化学生责任担当

无私奉献精神阐释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关键就是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的建设者。正是因为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数中华体育人默默耕耘,不惧艰辛、敢于担当、肩负责任,才能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建设如此雄伟壮观。无私奉献背后强调的是舍身忘我、舍己为人、我为人先的牺牲精神与责任担当。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无私奉献精神,将其转化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精神动力,对激发学生青春正能量,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引领学生实事求是

科学求实精神彰显了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特质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勤于探索、勇于实践是中国体育人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的真实写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我国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诸多优异的成绩,离不开科学训练和多学科技术研发融合。我国体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体育人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创新科学,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估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各项因素。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弘扬科学求实的精神,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体育与自身专业、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追求真理。

(四)以遵纪守法的精神筑牢学生法治思想

遵纪守法精神释明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习讲到,中国运动员哪怕不拿竞技场上的金牌,也一定要拿一个奥林匹克精神的金牌,拿一个遵纪守法的金牌。在体育赛场上遵纪守法包含遵守竞赛规程、竞赛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不恶意伤害对手、不违法乱纪。中国运动员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始终表现出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服从裁判的参赛风格,充分展示中国坚决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秩序和良好形象。将遵纪守法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挖掘遵纪守法内涵背后规则意识、公平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思想相融合,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思想。

(五)以团结协作的精神树立学生集体意识

团结协作精神体现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追求就是集体意识。团结协作背后所蕴藏精神内涵就是团结友爱、互助帮协、民族团结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取得集体或个人体育项目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增进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支撑。[2]中华运动健儿们一贯秉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想信念,通过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赢得一项项荣誉。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强调把个人融入到集体中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迸发出强大的协同效应,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民族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

(六)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学生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精神展现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信念底色就是艰苦奋斗。我国的体育事业从步履蹒跚中获得生机,在艰难苦练中成就辉煌。1932年,刘长春独自奔赴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84年,许海峰打破“零”的突破;1986年,中国女排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队伍;2004年,刘翔在110米栏中夺得金牌;2021年,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创造新的100米亚洲纪录。这些鲜活的拼搏事迹,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后我们还要以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攀越新时代更多的雪山和草地,征服更多的娄山关、腊子口、泸定桥。将顽强搏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胜艰苦,激励学生在挫折中奋进。

二、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困境探赜

(一)学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谓体育课程思政,就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正向的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程只注重学生技能学习和体质提高,强调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正向的价值、思想和精神引领,忽视了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这一环节,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体育教育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师的体育课程思政意识还比较薄弱。

(二)学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机制不全

体制机制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其政策性顶层设计跟不上、研究示范共同体未成型、科学评价机制待完善是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痛点问题。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正是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体现。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政策性的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环节的有效串联与互动。[3]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缺乏教学研讨、建设指南、实施流程与标准、思政案例库建设、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因此,具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联动化的组织结构、系统性的评价体系以及导向性的激励等保障机制对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高效推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

(三)学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欠缺

从学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方式上看,主要有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课程思政培训等系列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存在困难的。一是体育课程室外实践课时比理论课时多;二是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注重精讲多练;三是思政元素与体育知识点的结合要相统一;四是教师欠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讲述能力;五是教师缺乏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能力。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他学科成功的课程思政方法很难移植到体育课堂中来。[5]单一的讲述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到体育课程中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较好的融入方法是体育课程思政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学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手段不足

当前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多以教师口述为主,这一手段并不能很好地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具象到学生技能学习中去,学生自然也会缺少相应的体会与感悟过程。显然,学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手段是不足的,要想使中华体育精神协调、自然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则需要依托于课堂教学实际,提高思政育人价值,要通过了解中华体育故事、参与体育运动实践、树立奥运冠军人物榜样、推动学校体育馆藏文物的搜集与荣誉展示、注重自身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育等多重手段来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体系,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力量。

三、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意识,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

新时代体育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思政教育综合素质与思想意识,要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解学中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新局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健全体育课程思政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使得课程思政思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党政达成共识,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要制定适合自身的课程思政指导性文件,更要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体育教师队伍发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科研课题及经费保障等多方面提供建议和指导。

(三)整合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方式

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运动过程中,体会运动乐趣,养成锻炼习惯,要深刻运用情景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以“浸润式”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开展体育历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深化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去。以“传承式”的教学方式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要注意挖掘本土特色优势体育项目,凸显学校特性。以“发展式”的教学方式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要坚持中华体育精神的动态融入,注意素材的时代性,以经典故事人物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同时追踪热点事件。

(四)深挖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体育课程思政手段

体育课程思政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点开花的思政元素集群。一是要建立体育课程思政优质案例库,以解决体育教师在教学时思政元素选不准、不会融的问题。二是要讲好中华体育励志故事,推进中华体育励志故事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三是树立奥运冠军人物榜样,展现中国运动健儿的良好精神风貌。四是推动学校体育馆藏文物的搜集与荣誉展示,依托文物档案展示学校体育人物奋进拼搏的历史故事。五是注重自身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育,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营造阳光体育的校园氛围。

四、结语

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强国建设道路上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体育课程最深刻的教学内容。深刻理解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有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强化学生责任担当、引领学生实事求是、筑牢学生法治思想、树立学生集体意识和激励学生艰苦奋斗。探寻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困境,旨在找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其目的在于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提升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体育强国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杰,李佳琪,张欣.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元素解析与推行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05):591-598.

[2]兰洋,肖劲翔.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06):86-95.

[3]赵富学,黄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34(05):48-54.

[4]张一弛,张萍.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3,(11):95-102.

[5]高冰.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24,26(01):76-80.

容敏(1994.7-),女,汉族,贵州赫章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