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基层教育中小学生源流失问题现状、原因及未来发展对策
——以山东省费县某乡村小学为例
摘要:乡村基层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它能够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素质,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能,造就富有乡村情怀的人才,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近年来,乡村基层教育面临着生源流失的严峻挑战。生源流失不仅影响了乡村小学的生存与发展,也对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山东省费县某村小为例,将从小学生源流失的现状、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解决乡村基层教育小学生源流失问题的未来发展对策。
关键词:乡村;生源流失;费县;基层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内蕴,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现如今,虽然我国对乡村小学的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城乡教育一体化正逐渐步入“城乡教育深度合作走向一体化”的阶段,但乡村基层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生源流失问题尤为突出。分析生源流失现象的具体表征,针对生源流失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有助于理解当前阶段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有利于振兴乡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1]。
一、乡村基层教育中生源流失问题的现状
(一)乡村小学入学人数减少,优质生源流失
本次研究选取了山东省费县某小学为学校样本。2022年该小学招生数1645人,占该县当年一年级招生总人数13%;2024年该小学招生数1202人,占该县当年一年级招生总人数9.5%。以上数据不仅表明近两年该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减少,更反映该小学存在着生源流失问题。
优质生源指的是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潜力大、家庭教育背景良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他们通常具有更高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班级乃至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氛围。但是,这些优质生源为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往往会选择离开乡村小学前往城镇小学就学,优质生源流失。受群体效应的影响,更多的学生倾向离开乡村小学寻找更高水平的教育平台,由此,生源流失现象趋于严重。
(二)乡村小学校园规模缩小,教学质量下降
通过近几年数据分析,小规模学校因生源流失问题被迫形成。该校下设教学点2024年上半年低年级学生人数仅有50余人,中年级学生人数50余人,高年级人数30余人,任教老师10位,全校师生不足150人。学校规模过小、学生人数少,学校难以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生均教育培养经费较高,课程设置受限。教师数量有限,难以覆盖所有学科和年级,导致某些课程可能由非专业教师教授,教育质量下降。
(三)社会结构失衡,乡村可持续发展受阻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乡村地区的年轻人为让子女接收更高水平教育,选择外出求学或工作,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本就相对匮乏,生源流失使得这些地区的学校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乡村教育发展陷入困境。同时,生源流失间接导致当地劳动力素质下降,年轻人口减少,乡村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结构失衡。
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文化能够为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动力,而优质的教育又能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教育和文化二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往往依赖于年轻一代的传承。生源流失使得这些文化面临消失的风险,乡村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2],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受阻。
二、乡村基层教育中生源流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竞争的加剧导致学生升学压力大
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日益激烈,达到过度竞争的状态。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教师和学校之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乡村小学的课堂相对更注重基础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为了在升学选拔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承受着较重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家长对孩子的升学期望较高,他们担心乡村小学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孩子升入优质中学的需求。因此,为缓解学生过重的升学压力,家长选择将孩子转入城镇小学。
(二)乡村小学教师流动性大,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和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者和情感支撑者。教师作为社会角色的一种,发挥的榜样作用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师资方面,乡村地区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受制于发展前景、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因素,许多优秀教师选择到城市或条件更好的地区任教[3]。这导致乡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不稳定,学生的学习体验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教学连续性的中断使得学生难以适应新教师的教学节奏和风格,知识传递的连贯性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时间来建立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系,若频繁更换老师将会打断这一过程,无法建立稳定的师生关系。
近几年,我国针对乡村队伍建设实施了多项政策,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大量高校毕业生被吸引到乡村任教,同时也有退休教师参与乡村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在师资水平上,城乡义务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师资水平差异、职业吸引力不足、教师队伍结构问题以及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挑战。
(三)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和教育资源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显著的不均衡,尤其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社会福利的差异、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都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几十年来,中国乡村基础教育虽然发展迅猛,但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及其负面效应一直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4]。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可以为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在课程方面,一些乡村小学的课程设置可能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进而选择转学。在教学方式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教育资源,使得学习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教学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和个性化,但是大部分乡村小学的信息化应用程度相对较低,对现有的教育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教学方式单一,为获取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教育资源,学生及家长更倾向于城市小学的学习环境。
三、针对乡村基层教育中生源流失问题的未来发展对策
(一)挖掘乡村教学特色文化,提升教学质量。
乡村文化源自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而乡村小学不仅是乡村社区中的关键公共文化场所,同时也是乡村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为乡村小学的教育理念提供了精神支撑。这两者的有机融合对于重塑乡村社会的文化生态以及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教育应当根植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充分利用本土化的教育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课堂和项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乡村的历史、民俗、传统艺术等,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和活动中,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如地方历史、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费县县域文化既有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齐鲁文化、沂蒙文化的缩影,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在乡村基层教育建设中,可以将特有的文化品牌,如颜真卿文化、大青山红色文化、奇石文化等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利用实地考察、实物展示或邀请文化传承人到校进行讲座和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乡村本土文化特色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二)稳定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乡村基层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包括薪酬、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保障教师权益从而稳定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5]。例如,完善农村教师的薪酬制度,确保其收入水平不低于城镇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制定符合农村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标准。同时,为农村教师提供交通补助、生活补助等,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以解决乡村教师的结构性匮乏问题。可以加强农村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在职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其中包括教育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等,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三)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农村教学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程度不容忽视,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首先,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使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资源。其次,信息化手段可以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农村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拓宽他们的视野。再者,信息化教学可以部分缓解农村地区师资短缺的问题,通过远程教学、在线课程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化建设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有助于推动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展望未来,乡村基层教育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持续投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乡村教育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将更加多样化,乡村学生将有更多机会接受优质教育,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总之,乡村基层教育的发展前景虽然面临挑战,但通过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未来的乡村教育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武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学生源流失问题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24.
[2]罗亦婷.乡村小学生源流失:弊端、原因与对策[J].现代教育,2022,(09):14-19.
[3]苗学杰,李盼盼.“入乡”与“离乡”:认同视角下乡村青年教师缘何流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
[4]叶雷,曾刚,汪彦.人口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差距对教育城镇化的影响[J].经济经纬,2019.
[5]关家运,李赛南.人才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破解路径探究[J].广西经济,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