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路向

刘羽
  
大通媒体号
2024年95期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550025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承载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体育产业中的创新应用,又凝聚了科技创新助力体育产业生产力提升的经验总结,还体现了破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实挑战的新思路。实践路向:1)加强体育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促进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2)增强体育数据要素分析利用,实现数字驱动的体育产业创新;3)建立市场主体多元协同机制,加快形成体育产业现代化体系;4)加强绿色科技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体育绿色的可持续性发展;5)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培养复合型体育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实践路向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产业应用的重要方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202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的首要政府工作任务。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具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3]。习近平总书记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解释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4]。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其一,科技创新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要培育新生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其二,我国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我国体育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为我国在世界体育发展中赢得更多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其三,随着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体育产业正迎来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以技术创新、场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驱动,提高效率和便捷性。

2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2.1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而体育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同样需要依托生产力的提升来实现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体育产业正是在不断扩大体育人才队伍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素质和效益,同时,新质生产力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传统生产力,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2历史逻辑:科技创新助推体育产业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总结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在于体育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回顾历史,不同时期的科技创新都对体育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196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直播转播极大地扩大了体育赛事的观众群体,推动了奥运会的知名度,也为电视广告和赞助商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机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运动鞋、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的创新为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突破。从2010年代至今,NBA联盟使用的SportVU运动跟踪技术为球队提供了更深入的比赛分析和战术优化。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创新为体育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2.3现实逻辑:破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实挑战的全新思路

尽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中国体育产业仍面临政策供给不足、业态融合不够紧密、产品供需不平衡等问题[5]。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应对世界秩序变革、提升自身实力的主要手段,但在国际体育产业战略竞争中也面临挑战。为推动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理论研究出发,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体育产业的实践。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为体育产业注入了强劲的技术动力,主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涵盖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如智能VR眼镜、可穿戴设备以及“3D+AI”智能系统等,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创新与体育创新的关系日益紧密,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推动体育产业的质量、效率和动力转变,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3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向

3.1加强体育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促进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政府应当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机遇,着力做好体育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6],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环境,加强体育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智慧场馆、高端体育装备制造、科学康养、体育传媒、体育培训等体育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是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体育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法规,重点关注数字体育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通过专项支持计划和行动指南,明确政策目标、支持措施和执行标准,同时,采取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二是调整资金投入结构,鼓励体育产业多元发展,设立专项资助项目,并鼓励私人投资参与体育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推广全民健身运动,促进校园体育课程培训等;三是优化政府服务内容和流程,重点在知识产权保护、赛事批准等方面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如成立专门的打击体育赛事侵权行为的联合行动组,保护合法权益。

3.2创新体育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引领数字驱动的体育产业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7]。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体育数据要素的创新应用。首先,建立智能化的体育数据平台,整合各类体育数据要素,包括运动员比赛数据、健身数据等,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训练决策和竞技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持,推动体育产业实现智能化升级。其次,引领体育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在赛事管理、训练辅助等方面的应用。最后,促进体育产业与新兴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鼓励体育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共同探索智能化设备、数字化健身课程和虚拟体育赛事等创新模式。

3.3建立市场主体多元协同机制,加快形成体育产业现代化体系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体育供给,夯实体育物质基础,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首先,建立跨产业协作机制。借助新质生产力和创新技术,促使体育产业与文化、科技、教育等相关产业建立紧密协作机制,构建“科技+体育+其他”的多元化发展结构。其次,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进行跨界营销、品牌合作,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娱乐、科技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打造跨界IP、吸引更多关注,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最后,积极利用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3.4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培养复合型体育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因此,急需培养适应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形态和新产业发展需求的新质人才。首先,开展资深专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训课程,涵盖体育科技、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提供科技创新知识和技能培训。其次,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高等学校设置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最后,鼓励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组建跨学科团队,共同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和项目,如开发体育APP、智能运动装备等。

结束语

中国体育产业正在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高质量标准已成为其发展的关键要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由“量”向“质”转变的长期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加速形成的核心动力,体现了传统生产关系和生产模式的深度变革。为加快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需着重于加强体育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创新体育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建立市场主体多元协同机制、加强绿色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和强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五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孙长坪,吴惠萍.论职业教育学生实习学习权:内涵、构成、侵害与保护[J].成人教育,2024,44(5):73-79.

[2]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总书记首提“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何关联[EB/OL]. (2023-09-20)[2024-05-11].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309/t20230920_1360734.html

[3]时丽珍,黄晓灵,李增光,谭雪峰.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场语境、推进困囿与实践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2):1-8.

[4]周丽萍.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N].四川日报,2024-04-08(009)

[5] 李越苹,朱淑玲,赵延敏.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4,(1):76-83.

[6]熊优,黄谦,荀阳,等.数字化赋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价值、困境与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3(8):73-79.

[7]金元浦.论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与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3):18-29.

[8]罗锡文,鲍明晓.新质生产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