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协同创新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寿悦莉
  
大通媒体号
2024年95期
绍兴护士学校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当前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需求,中高职衔接不畅、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打通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融合与分段,可以优化和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协同创新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打破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这一机制,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和师资力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这种整合也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贯通式的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更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此外,一体化人才培养还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这一机制,可以推动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这种创新也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协同创新的办学体系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某职业学院积极践行“一体化办学、分级管理、多元融通、合作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学院通过精心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成功打通了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乃至职教研究生的学历提升通道,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加广阔和顺畅的升学路径。同时,学院还高度重视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的建设,建成了信息量高达500G的教学资源库,涵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点,为学习者提供了海量、优质的学习资源。这一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通过这些举措,某职业学院不仅有效促进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和一体化发展,还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自主的学习机会,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一系列成功经验,也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携手海尔集团及省内多所中职院校,共同创建了“海尔产业学院”,积极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先进理念。该产业学院围绕“校企自主招生、三位一体育人、教育标准先行、培养体系导航”的人才培养思路,致力于构建中高职企一体化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资源,并建设实训基地,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贴合。同时,学院还创新自主招生模式,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并推行融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的界限,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学习体验。这些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还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包括学生评价、教师互评、企业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指导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持续改进。某中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学院通过学生评价、教师互评、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指导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四)强化师资队伍与实践能力培养

加大从企业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力度,充实教师队伍。同时,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双师素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教师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某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依托汽车产业学院建设,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企业实践、课证融通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学院还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这种师资队伍的建设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在协同创新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职业教育体系自我革新与升级的关键一环,更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必要之举。通过构建“一体化办学、分级管理、多元融通、合作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打破了中高职教育的壁垒,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不仅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更为学生搭建了从中职到高职乃至更高层次学历提升的立交桥,拓宽了他们的成长空间和职业路径。

参考文献:

[1]董宁然.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有机衔接模式的内涵、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8):28-34+41.

[2]王慧.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4):25-2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