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食物观” 视域下《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
摘要: 随着 “大食物观” 的提出,食品领域的教育被赋予了新内涵。本研究聚焦于《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课程,深入探讨如何在这一课程中巧妙且系统地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全方位优化课程目标、深度整合教学内容、创新多元教学方法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致力于培养兼具深厚专业素养与正确价值观的新时代食品领域人才。同时,对课程思政实践成效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总结,旨在为食品相关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范例,推动食品教育迈向新高度。
关键词:大食物观;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一、引言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大食物观” 应运而生,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食品领域发展的新方向。这一观念极力强调要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资源,打破传统粮食范畴的狭隘束缚,将视野拓展至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全力保障食物供给的多样性与安全性。如此深刻的变革,无疑对食品相关教育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作为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关乎民生福祉的核心课程,承载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它需要将专业知识精准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更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思政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观念,培育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在未来踏入食品行业时,既能凭借专业本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行业发展,在新时代食品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中发挥中流砥柱般的关键作用。
二、“大食物观” 内涵与课程思政关联
(一)“大食物观” 内涵剖析
“大食物观” 的内涵丰富而深邃,它以一种高瞻远瞩的视角,彻底冲破了传统粮食观念的禁锢。不再局限于谷物等主食,而是广泛涵盖了农林牧渔等众多领域的食物资源,将整个大自然视为一个庞大的食物宝库。与此同时,它高度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深知人体健康依赖于多样化食物摄入所带来的全面营养。在食物获取过程中,将生态可持续性置于首位,倡导遵循自然规律,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确保从田间最初的播种到餐桌最终的享用,每一个环节都安全可靠、质量上乘。这要求人们摒弃短视行为,从更为广阔、长远的视角去审视和构建食物体系,全方位保障食物的可持续供应与质量安全。
(二)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1. 培养家国情怀
深入探究我国在拓展食物来源、保障食品安全征程中所面临的重重挑战与斐然成就,是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有力引擎。例如,在讲述脱贫攻坚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时,着重介绍特色农产品如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许多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像赣南脐橙凭借独特风味畅销全国,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收入,摆脱贫困枷锁,还打造出地域名片,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发展。学生在这些生动案例中,能真切感受到食品产业对民生改善的磅礴力量,进而激发为国家粮食安全、食品产业蓬勃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坚定决心。
2. 强化生态理念
鉴于 “大食物观” 对生态可持续食物生产的执着追求,课程有机融入生态保护思政内容势在必行。当讲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环节时,教师可详细阐述生态平衡的精妙之处,以及过度开发引发的系列恶果。如某些地区为追求短期渔业高产,过度捕捞致使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态链断裂,不仅渔业难以为继,还引发水域生态恶化;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渔村采用科学轮捕、增殖放流等可持续渔业模式,渔业持续兴旺,生态和谐共生。通过此类对比案例,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使其深刻领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守护人类食物根基的真谛。
3. 塑造职业道德
食品行业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课程紧密结合 “大食物观” 下对食品从业者的高标准、严要求,强化诚信、负责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剖析诸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反面典型,让学生看到无良商家为逐利违背职业道德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无数婴幼儿深受其害,奶制品行业遭受重创;再讲述老字号食品企业坚守传统工艺、严格质量把控,历经岁月沧桑仍口碑载道,如某百年糕点铺,原料精选、制作精细,对每一道工序负责,赢得世代顾客信赖。两相对比,使学生深知食品行业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承载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必须时刻坚守道德底线。
三、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已有成效
当前,部分高校在《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已迈出探索的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案例选取策略上,不少教师匠心独运,引入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坚守质量底线的感人故事。例如,某大型调味品企业,面对原材料成本波动,坚决不降低品质标准,从源头把控原料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国际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一瓶产品都安全可靠。学生在学习食品调味知识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企业对品质的执着、对消费者的担当,这种榜样力量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学习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程的育人效果。此外,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巧妙设置食品安全热点话题,如外卖食品的安全隐患与监管难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分析,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学生逐渐培养起关注社会问题、主动思考解决之道的社会责任感。
(二)存在问题
1. 思政元素融入生硬
尽管已有探索,但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教师在思政融入过程中,手法略显笨拙,只是简单地堆砌思政案例,如同将砖石随意堆叠,未构建起稳固的知识大厦。他们未能找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内在契合点,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在讲解食品添加剂知识时,生硬插入某违规使用添加剂企业受罚案例,却未深入剖析添加剂合理使用边界与违规危害原理,学生只能机械记忆案例,无法自然流畅地领悟其中思政内涵,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相互割裂,极大地削弱了教育效果。
2. 教学方法单一
多数课程仍深陷传统课堂讲授的泥沼,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聆听。缺乏创新性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引入,课堂氛围沉闷压抑,如同一潭死水。这种单调模式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思政与专业结合点的热情,学生思维被禁锢,课程思政的活力被死死束缚,无法绽放光芒,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与成长诉求。
3. 实践环节薄弱
课程实践环节长期存在短板,多侧重专业技能训练,思政实践如被遗忘的角落。实习过程中,学生忙于熟悉工艺流程、操作仪器设备,却忽视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践行、行业规范遵守等思政层面的观察与思考;调研活动聚焦于数据收集、现象分析,未能充分利用这些真实场景强化学生价值判断与行为塑造。如此薄弱的实践环节,使得课程思政难以落地生根,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与运用。
四、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一)优化课程目标
依据 “大食物观” 这一指引方向,对课程思政目标进行重新精准定位。在知识层面,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各类食物安全知识要点,如食品污染防治、营养成分合理搭配等,还要深刻领会 “大食物观” 的核心要义,包括食物资源多样性开发、生态可持续食物体系构建等前沿理念;在能力层面,着力培养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食品安全问题的实战能力,无论是应对突发食品污染事件,还是优化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都能游刃有余,同时还要具备推动可持续食物发展的创新实践能力,像设计绿色食品生产方案、推广健康饮食模式等;在价值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食品观,深知食物背后的生态、社会意义,涵养生态观,敬畏自然、倡导绿色生产,塑造职业观,秉持诚信、负责、创新的职业操守,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食品领域栋梁之材。
(二)整合教学内容
1. 挖掘思政素材
从 “大食物观” 所涉及的广袤领域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如同探寻宝藏。在农业科技前沿领域,讲述袁隆平院士倾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心怀 “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的壮志,不畏艰难困苦,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攻克无数科研难关,让学生感受科研报国的崇高精神力量,激励他们在食品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从传统饮食文化宝库中,借春节阖家团圆共享年夜饭习俗,讲述美食背后承载的亲情凝聚、文化传承意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舌尖上延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聚焦食品监管政策,分析政策出台背景与实施成效,如食品安全法修订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明白食品行业规范运行离不开法治保障。
2. 重构知识体系
以 “大食物” 逻辑为丝线,将散落的教学内容珍珠巧妙串联。从食物原料广义范畴引入课程,无论是源自广袤农田的谷物,还是深山密林的山珍、江河湖海的水产,都纳入开篇探讨,让学生建立大食物视野。进而贯穿生产加工环节,在讲述食品加工工艺时,融入工匠精神教育,以传统酿造工艺为例,匠人们世代坚守古法,精心呵护每一道工序,酿造出口味醇厚的美酒,使学生领悟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在流通消费环节,剖析食品冷链物流对保障生鲜品质的关键作用,以及消费者合理选购、科学饮食观念培养的重要性,融入质量管控、健康生活等思政要点,构建起环环相扣、思政与专业交融的知识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
精心设计一套涵盖丰富 “大食物观” 内涵的典型案例集,如同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洞察食品世界的窗口。选取地方特色生态食品产业发展案例,如云南某地区凭借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发展有机茶叶产业,从茶园生态管护、传统手工制茶传承到现代品牌营销,全产业链践行绿色发展、文化赋能,组织学生剖析其中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之道,深化对可持续食物体系理解;聚焦国际食品贸易中的标准博弈,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设置严苛食品进口标准,我国食品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案例讨论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规则意识与创新应对能力,让思政教育在案例探究中生根发芽。
2. 项目驱动
布置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任务,如 “校园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学生分组协作,开启从调研到方案设计的探索之旅。在调研校园食堂食材采购、厨余垃圾处理现状时,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设计优化方案过程中,学生需运用专业知识规划绿色食材采购渠道、构思厨余资源化利用路径,全程渗透生态环保、节约粮食等思政理念,同时锻炼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及社会服务意识,真切感受自身行动对校园乃至社会食物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3. 线上线下混合
充分借助互联网东风,开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新模式。线上精心推送 “大食物观” 科普短视频,以生动动画展示食物生态循环奥秘,以实地拍摄展现各地特色食物文化,同时推送思政拓展资料,如食品行业楷模事迹报道、食品政策解读文章;线下课堂则针对线上内容深度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剖析视频案例背后思政价值、探讨资料政策影响,利用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将思政教育延伸至课外,随时随地滋养学生心灵,提升自主学习积极性。
(四)强化实践环节
1. 专业实习思政赋能
实习前培训精心融入思政要求,不仅强调专业技能要点,更阐述企业社会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实习过程中,导师全程引导,提醒学生关注企业在环保生产、产品质量保障、员工关怀等方面社会责任践行,观察车间严格质量管控流程、员工严谨操作规范遵守,如食品加工车间每日卫生消毒、原料精准配料制度执行;实习后组织分享反思会,学生交流所见所感,强化职业操守,将实习感悟内化为职业素养。
2. 社会实践拓展
广泛组织丰富多彩社会实践,如 “乡村食物安全调研”,学生走进偏远乡村,实地了解农药残留检测、食品储存条件简陋等问题,感受城乡食物安全差距,激发为乡村食品安全改善努力的决心;开展 “社区营养科普” 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向居民普及合理膳食搭配、辨别假冒伪劣食品方法,在服务社会中升华家国情怀、担当精神,用行动诠释食品学子社会责任。
五、课程思政实践成效评估
(一)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
历经课程系统学习与多元实践打磨,学生专业知识根基扎实深厚,在应对复杂食品安全情境时展现出卓越才能。无论是剖析食品供应链中潜在污染风险,还是为新兴食品业态制定安全标准,都能精准施策。在提出创新性食物发展方案考核中更是表现优异,能紧扣 “大食物观” 要义,从拓展食物资源、优化生产模式、引领健康消费等多维度构思,如设计城市屋顶农业与社区生鲜配送联动项目,有效解决城市食物供应部分难题,切实具备从宏观理念高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能力。
(二)思政素养培育成果
通过严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思政素养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对食品行业社会责任认知显著增强,深刻明白企业不仅为盈利,更要守护公众健康、推动行业进步;生态保护意识深深扎根心底,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垃圾分类、抵制一次性餐具,倡导绿色消费;职业认同感大幅提升,向往成为食品领域诚信守护者、创新开拓者,并且在日常饮食行为中身体力行,注重健康饮食搭配,坚决抵制食品浪费,将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社会反馈
用人单位反馈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课程思政成效。毕业生入职后迅速适应食品行业多元需求,在工作中展现出良好职业道德,面对质量抉择坚守底线,参与团队项目协作默契高效;参与社会实践地区对学生科普服务赞誉有加,居民健康饮食知识提升、乡村食品环境改善有目共睹,充分彰显课程强大社会价值,为食品行业与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
六、结论与展望
“大食物观” 视域下《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课程思政建设无疑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犹如雕琢美玉,需精雕细琢、持之以恒。通过精心的系统规划与扎实的实践探索,当前已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等诸多关键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为食品领域人才培养铺就坚实道路。然而,前行之路未有尽头,仍需砥砺奋进。未来要紧紧追随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以敏锐洞察力捕捉行业新动态、教育新需求,进一步优化思政元素融入策略,使其如盐入水、浑然天成;持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融合前沿科技、多元文化,为课程注入不竭活力。如此,方能为食品领域源源不断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完美适应 “大食物” 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全民饮食安全健康防线,为国家食品产业蓬勃兴盛注入磅礴动力,向着食品教育辉煌未来大步迈进。
[1] 姚晓云, 江敏, 岳希洁, 等. “大食物观”背景下高职食品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食品工业, 2023, 44(9): 228-231.
[2] 赵彤. “大食物观”视域下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以“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为例[J]. 当代农机, 2023(8): 103-104.
[3] 叶华, 李占明, 钟建军, 等. “大食物观”视域下“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思考[J]. 现代面粉工业, 2023, 37(4): 40-42.
[4] 郭永. “大食物观”视域下高职食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探索[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5(2): 71-74.
作者简介:
耿铭晛(1987.07)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
王然(1984,03)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产品加工。
全国食品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SHK20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