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就业形势下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研究

吕依超 张平岳 顾沂坤 霍雨佳 张航郡
  
大通媒体号
2024年95期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承德 067000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聚焦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在调研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择业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学校实际情况、大学生真实需求及学生家庭的择业观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观教育、应届毕业生

正文:

自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超过一千万以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在全球经济下行、就业岗位供给减少,以及数字革命带来人才需求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重。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除要积极开拓就业岗位外,也要从大学生的择业观层面对其进行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面向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求职目标。

一、新就业形势分析

(一)全球经济下行,就业岗位供给减少

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型对外开放经济体,影响十分巨大,对外贸易的减少,也使得相关工作岗位减少。并且我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有进,但经济增速也存在较大波动,国内部分行业的企业生存艰难,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等因素也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二)数字革命带来人才需求变革

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技术引发的数字革命,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发展,但对工作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传统行业的工作岗位减少,而新兴岗位的需求尚未完全跟上,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三)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逐年增加

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应届毕业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从2022年开始,应届毕业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并且近几年仍将逐年增加,2025年应届毕业大学生数量高达1222万,并且预计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加,亟需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满足大学生的求职需求。

二、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过于乐观

通过对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调研,大学生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的总体感觉,“很乐观”及“比较乐观”合计53%;认为“非常严峻”和“比较严峻”的合计仅占比24%。从数据来看,大学生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的总体感觉过于乐观。

2.“慢就业”“懒就业”问题严重

“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慢就业”可分为“主动慢就业”和“被动慢就业”两类:“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主要表现为认真备考、执着追梦,属于积极的“慢就业”类型,其中包括考公考编、梦想创业、有能力就业却不断择业等学生。“被动慢就业”的毕业生是有就业意愿、渴望找到工作,也积极求职,却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迫推迟就业时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群体。本次调研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消极就业群体过多,“慢就业”“懒就业”问题严重。

3.求职目标过于理想化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理想工作要求的前三项分别为:时间自由、收入高、工作稳定。大学生对工作转正后的预期工资,预期8000元以上的占比42%,这说明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薪酬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求职目标也过于理想化。

4.更加追求稳定,不愿前往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就业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更加追求稳定,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国有企业、党政机关、部队、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城市就业,只有极小部分大学生可以接受去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就业,这与国家号召大学生前往中西部及基层地区就业不相符。

5.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加关注个人利益

本次调研对大学生关于未来求职的关注要素进行了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理想工作要求的前三项为:时间自由、收入高、工作稳定;后三项为:有晋升空间、满足社会需要、满足个人兴趣。这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对于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关注比较少。

三、关于开展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校大学生择业观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发挥合力,而高校作为择业观教育的主阵地,应该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学校实际情况、大学生真实需求及学生家庭开展择业观教育。

1.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开展择业观教育

目前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为引导大学生前往基层地区、中西部地区就业,高校在开展择业观教育时,高校应做好榜样宣传和基层就业政策宣讲工作,引导大学生在择业时,将个人目标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同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而目前大学生对于创业相关国家政策、创业知识和方法仍比较陌生,开展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也应该加入创新创业指导方面的内容。

2.面向学校和专业实际情况开展择业观教育

由于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门类的特色不同,就业难度和职业面向不同,因此开展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要从各学校、各专业门类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按照统一课程标准开展。同时,各学校的文化特色也不相同,开展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也要与各学校的文化特色相结合,例如石油类院校可以将就业氛围营造与石油精神、铁人精神相融合。此外,通过访谈发现,大学生对于宏观就业数据没有概念,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任课教师不应只讲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宏观数据,还应结合本校往届毕业生的实际毕业去向、薪酬待遇情况进行授课。

3.面向学生实际需求开展择业观教育

本次调研发现,被调研大学生对于自我认知,职业世界,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简历制作、笔试、面试技巧等均有了解需求,因此,开展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应该面向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将专业量表测评与个人实际情况梳理相结合,让大学生更清晰地认知自我;多措并举,让大学生了解职业世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做到“一生一策”。

4.面向学生家庭开展择业观教育

由于家庭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很大的,但部分家长对于就业问题并不了解,无法为大学生提供指引,同时,解决“慢就业”“懒就业”的问题也需要家庭配合。因此学校可以适当面向家长开展当前就业形势和大学生择业的知识普及讲座,形成家校合力,更好促进大学生择业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安敏.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探析——以贵州省为例[J].就业与保障. 2023(01)

[2]邱程.“90后”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生硕士论文.2013

[3]薛淑芳.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及对策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吕依超(2003.07—),男,汉族,山东东营人,本科

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