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实效性的办法研究

孙仁卫
  
大通媒体号
2025年1期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摘要:新时代带来新的面貌,新形势要求新的举措。随着新时代的开启,成功实施高校思政课程不仅是对当前挑战的有力回应,也是遵循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多元思想的冲击下,如何令高校思政课程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将真理的影响力与人格的吸引力相结合,将教育的直接传授与情感的潜移默化相融合,将课堂的氛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连接,以此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确保思政课程能够发挥其引导和塑造人的功能,培育出一批拥有坚定信念和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未来领导者。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吸引力;时效性

一、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时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人才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正努力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使他们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清晰的理想目标,并对党和国家的制度保持忠诚。这些年轻人应致力于民族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思想政治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激发他们为达成宏伟蓝图而努力的意志,为将来能够积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贡献。

(二)有利于锤炼新时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当前,以“0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下。普遍来看,他们尚缺乏应对重大挑战的实践经验,因此,其意志力尚需进一步加强。通过开设的思政课程,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不仅能唤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还能磨练并增强他们的毅力。

(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更好地得到传播

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了我国党和国家的基石,是新时代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思想动力。正是得益于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以及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辉煌成就。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恪守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方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地整合进思政课程的教学之中,并还需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魅力。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社会环境复杂,理论解释难度巨大

在现代社会,随着实践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也在不断地产生和演进。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推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深邃的体系,内容丰富而内涵深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职责所在,也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的一项重大考验与挑战。在国际层面,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交织错杂,各种思潮复杂多变,敌对势力对我国,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侵蚀企图从未停止,反而愈发激烈。与此同时,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他们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甚至可能被错误思潮侵蚀其思想基础。此外,当前国际社会中“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以及右翼思想的抬头,使得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帮助青年学生“明辨是非”、“洞察真理”的重要任务,其责任之重大不言而喻。

(二)教育理念陈旧,以人为本缺乏贯彻

教育的关键在于解答“教育对象是谁”以及“希望培养出怎样的人才”这两个核心问题。高校思政课程需要面向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并根据他们的具体特征进行有目的的教学。首先,目前高校中“00后”已经成为主要力量,他们思维敏捷、好奇心强、追求新鲜事物,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其次,一些高校、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尽量减少,一些教师在教学任务上尽量简化,一些学生对待思政课程的态度是尽量应付,将思政课程看作是可有可无的“水课”,只求“通过考试,拿到学分”。第三,目前高校思政课程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许多教师将“完成教材教学,通过考试”作为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需求的深入研究,“教案内容陈旧,授课方式不变”,不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兴趣所在,授课方式往往“千篇一律”,导致“老师台上讲得辛苦,学生台下心不在焉”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说明,高校思政课程不能再沿用传统方式来应对新时代的学生,必须依据当代大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学生为本,精准施策,推动高校思政课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教师队伍薄弱,课堂质量提升受限

教育的执行者是教师,但目前高等教育中思政课程的教师团队尚显单薄,这已经成为限制思政课程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思政课程的教师资源不足,一些高校不得不让非专业的教师“身兼多职”来教授思政课程。其次,思政课程的教师团队缺少领军人物,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程无法体现他们的专业特色和研究深度,因此不愿意承担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使得思政课程的教师团队相较于其他学科显得较为薄弱。第三,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待提升,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往往只是机械地“念教材、喊口号、读课件”,使得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最后,思政课程教师在个人示范作用上存在缺失,部分教师更专注于“评职称、忙行政”,而非致力于提升教学水平,导致“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的现象,这让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产生怀疑,严重损害了思政课程的权威性。

(四)联系实际不足,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课程设置之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实际操作的需求。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政课程往往显得抽象而难以捉摸,表面华丽而实际效用不足。一方面,教学内容倾向于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停留在表层而缺乏深入探讨,导致课堂上充斥着枯燥的理论讲解,而忽视了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在教学评估方面,存在仅考核知识掌握而不考核实际应用的问题,这导致学生在背诵时能够倒背如流,考试时能够流畅作答,但在实际应用时却显得束手无策。

三、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实效性提升举措

(一)高校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为了确保课程内容的更新能够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教师们需要深入探究学生内心深处的诉求。他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时事政治、国家重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浓厚兴趣,巧妙地将这些时政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思政课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生动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他们可以引入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能够体现“中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比如普通民众自发筹集口罩、捐赠物资,医护人员勇敢地请缨奔赴前线,以及众多志愿者积极投身于防疫工作等感人至深的场景。通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案例,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选取学生学习或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学习理论知识。此外,课程内容的安排还应适应现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学方法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教育机构应增加与思想政治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和学习思想政治,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二)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

“思政课程的教学应当融合主导性与主体性”,这一论点强调了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同时突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探究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接受方式,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教育方法植根于一种深刻的教育思想,即思政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为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摒弃单向传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工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促进教学互动,提高教学品质,培养全面发展学生。需深入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积极解答理论疑惑;改进课程内容,讲授学生感兴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工具,采用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确保教育内容深入人心。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适应新时代要求,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提供支持和资源,为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大学生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感。采用浸润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转变为指导者,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程参与度。调查显示,94.5%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结合主导性和主体性,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他们需具备高尚道德品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拥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权威的思政教育发言权。教师应持续学习,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理论和科研能力,积累成果。他们应对思政课程充满激情,坚守职业道德,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思维,培养能力。思政教师应具备广泛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提升教学吸引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创新教学组织,增强课程吸引力

针对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本研究致力于构建一个将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通过“线上一线下”和“课内一课外”的互动,旨在通过亲身经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锻炼他们的信念。

依托智能教学平台与信息技术,将思政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之相结合,促进传统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构建了沉浸式互动教学环境,从而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群体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如“行走的思政课”,得以亲身体验历史与社会的变迁,主动进行学习与自我教育,进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提升了思政课程的实效性。此外,本研究还策划了“我与祖国共奋进”活动,通过表演艺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创作和演出,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结合了理想信念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加深了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显著提升了课程满意度。

结语

唯有通过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方能有效地传授思政课程。不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最终目标是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具有目标性和实际效果,达成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和谐统一,让人由衷信服。因此,要讲授好思政课,使之深入人心,教师必须深入探索、全心投入,使理论内容生动具体,授课方式充满情感和意义,互动环节丰富有趣,致力于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在思想上产生启发,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在精神境界上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冷晴.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审思及实践路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6):646-650.

[2]徐笛源.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2):10-12.

[3]杨建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2):145-147.

[4]邵建勋,崔丹丹.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进路[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24):164-167.

[5]龚婷,唐湘桃.广州“新时代红色传人”培养和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大学,2024,(36):89-92.

作者简介:孙仁卫,男,(1989-)辽宁大连人,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