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挑战与路径探索

彭滔
  
大通媒体号
2025年2期
1.成都外国语学院 国际商务与管理学院 四川 宜宾644000

摘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兴起,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新的就业机会不断涌现。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背景,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在这一新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与就业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的力量,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驱动力。然而,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新兴产业与岗位,也要求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必须具备更加多样化的技能和更高的综合素质。我国高校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供给主体,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逻辑

传统的就业模式正在被技术进步与产业变革所重塑,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和复合化的特点。这一变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相关岗位需求快速增长,社会对科技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

二、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挑战

(一)高校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平衡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某些专业和领域,毕业生的供给量远超市场需求,这种供需失衡,在传统行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新兴产业中同样存在。虽然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不断涌现,但由于这些行业对人才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许多高校毕业生并未能及时掌握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导致其在这些领域的就业机会有限。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技术领域,行业需求虽然巨大,但相关领域的人才供给并未得到有效的匹配。许多高校毕业生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专业范畴内,未能与产业需求相衔接,导致了大量岗位空缺与人才不足的现象。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

传统就业模式下,许多高校毕业生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就业途径,如招聘会和校内就业服务平台,然而这些渠道信息有限,难以全面呈现市场的真实需求。尤其是对于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由于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且信息传播较为集中,毕业生往往难以及时获得关于岗位要求、职业发展路径以及技能需求等关键信息,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求职决策和职业规划。

(三)毕业生综合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许多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往往难以满足企业的高标准要求。

三、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

(一)高校学科教育改革与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学科体系和课程内容显然已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首先,学科设置与课程内容必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高校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科技前沿以及各大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科学等。通过不断更新课程体系,特别是结合行业需求开展定制化教学,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2]

其次,高校应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学术背景,还要求毕业生具备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应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如增加企业实习、行业项目合作、实验室研究等,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研发,还应扩展到创新性思维的激发、问题解决的多元化方式以及跨领域合作的能力。

最后,高等教育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毕业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高校应通过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开放课程资源、跨学科的选修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与拓展技能,使其能够灵活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

(二)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市场变得日益复杂,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需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为其提供就业竞争力。

一方面,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高校应通过科技手段,建立高效的信息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最新的就业资讯,尤其是行业需求、岗位要求以及职业发展趋势等。这个平台应不仅限于职位发布,而是要从多维度、全方位提供就业支持。例如,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企业与毕业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推荐,帮助毕业生快速锁定目标岗位。同时,平台还应搭建行业专家讲座、职业发展论坛等交流平台,增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互动与对接。

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加强。高校应针对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求职技能、面试技巧,还应深入分析各行业的就业环境、发展前景与职业路径,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要求与机会。此外,导师制的引入,尤其是行业专家担任职业规划导师,将有效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三)优化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不仅是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创新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支持毕业生创新创业,政府与高校应协同合作,优化相关政策,提供更为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

首先,政府应加大创业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对于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政府应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并设立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减轻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在技术研发、产品孵化等环节的资金需求,帮助他们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市场产品。

其次,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与支持。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发源地,必须积极搭建创业孵化器、创新实验室等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创业资源。这些平台不仅提供创业所需的场地和设备,更重要的是提供创业培训、市场调研、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规划创业路径,降低创业的失败风险。通过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毕业生能够在创业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技术支持。

结语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不仅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能否在这一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转型的成败及社会稳定的基础。教育体系的改革、就业指导服务的创新和政策的支持,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路径。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尚未被认识的新兴职业和行业,如何快速响应这些变革,培养具有适应力和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各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曹斌,任奕.高校毕业生生涯适应力对“慢就业”问题的影响研究[J].公关世界,2025,(02):57-59.

[2]赵子乔,邓楠,刘徐骅.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实践[J].中国就业,2025,(01):100-101.

彭滔(1995-),男,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