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索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学习对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多元影响及优化策略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学习对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多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分析,阐述了这种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自信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教学情境创设、加强问题设计合理性、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以更好地发挥问题解决学习对学生个性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塑造具有关键作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对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学习对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多元影响
(一)激发创新思维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数学情境,这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尝试多种解题方法。例如,在解决“一个长方形花园,长 12 米,宽 8 米,如果要在花园周围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这一问题时,学生除了可以用常规的公式(长+宽)×2 来计算,还可能想到先分别算出两条长和两条宽的长度再相加等方法。这种多样化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
(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问题解决要求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尝试解决,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非直接给出答案。这使得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和教材的过度依赖,学会独立思考。当学生面对“小明有 15 颗糖,给了小红 4 颗后,又买了 7 颗,小明现在有几颗糖?”这样的问题时,他们需要自己梳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独立思考运算步骤,从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解决一道较难的数学谜题时,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和尝试最终找到答案,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尝试新的挑战。
(四)提升合作与交流能力
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如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数学项目或解决一个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分享观点、讨论解题策略、分工协作,不仅能够拓宽思维视野,还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探究“如何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这一问题时,小组内的学生有的负责测量长度,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计算,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个性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情境创设不够真实有效
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过于注重情境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其真实性和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在情境中难以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无法真正将情境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影响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和开放性
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问题的开放性不足,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不利于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发挥。
(三)教师引导和反馈不及时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错误,给予有效的引导和反馈。这使得学生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或者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从问题解决中获得应有的知识和能力提升。
四、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教学情境创设
教师应创设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富有数学内涵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自然地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以“超市购物”为情境,设计关于价格计算、折扣应用等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加强问题设计的合理性
问题设计应遵循层次性和开放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问题解决中有所收获。同时,增加问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对于“用 12 个边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这一问题,既可以让基础较弱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到拼法,计算周长和面积,又可以引导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探究不同拼法之间周长和面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
(三)及时给予教师引导和反馈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进展,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和错误,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示、启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纠正错误,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学习他人的优点,进一步提升个性创造力。
五、结论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学习对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多元影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提升合作与交流能力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优化教学情境创设、加强问题设计合理性、及时给予教师引导和反馈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加以改进。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问题解决学习的价值,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 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 教育研究, 2002(2): 73 - 77.
[2] 郑毓信. 数学教育哲学[M].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3] 顾泠沅. 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