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预制构件连接技术的质量控制要点研究
摘要:装配式建筑的兴起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其中预制构件连接技术的质量控制是保障建筑安全与持久的核心。在施工实践中,面临施工精度难控、连接节点受力复杂、质量标准化欠缺等问题。本文深入剖析连接方式、施工精度、节点质量等控制要点,提出优化连接技术、加强质量验收、运用高性能材料、借助 BIM 技术及提升人员技能等举措,致力于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连接;质量控制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预制构件连接技术的质量控制难点
(一)预制构件连接方式的特点及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主要包括湿法连接、干法连接和混合连接,每种方式在施工质量控制上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湿法连接依靠灌浆材料填充连接缝,施工过程中需确保灌浆密实度和粘结强度,否则可能导致连接处开裂或强度下降。干法连接采用螺栓、焊接或机械连接,受施工精度、材料加工质量和构件配合精度影响较大,若安装误差较大或连接件强度不足,可能导致结构整体稳定性下降。混合连接结合了湿法和干法的特点,提高了连接节点的可靠性,但施工过程较复杂,对材料性能和安装精度要求更高。影响预制构件连接质量的因素包括构件加工精度、连接件匹配度、施工环境温湿度、安装误差控制等,若未能严格管控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结构性能下降,影响装配式建筑的使用寿命。
(二)连接节点受力特性及施工精度控制难点
装配式建筑的连接节点承受复杂的受力状态,包括拉力、剪力、弯矩和轴向力等,连接部位的受力特性决定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节点设计需充分考虑荷载传递路径,避免局部受力过大引起应力集中,否则可能导致节点损坏或连接部位失效。施工过程中,连接节点的安装精度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若节点拼装误差较大,可能引起构件错位、连接件松动,甚至影响整个建筑的承载能力。干法连接节点的焊接质量、螺栓预紧力以及湿法连接的灌浆饱满度均需严格控制,确保连接节点能够有效传递荷载。施工时需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控制连接节点的安装位置,并优化施工工艺,确保连接节点满足受力设计要求,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整体安全性。
(三)预制构件安装误差对整体结构质量的影响
预制构件的安装误差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整体结构质量,若误差控制不当,可能导致结构变形、荷载分布不均或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安装误差主要来源于构件生产阶段的尺寸偏差、运输过程中的振动影响以及施工过程中定位不准等因素,若构件拼装位置偏移或连接节点错位,可能导致建筑整体垂直度、平整度和轴线位置偏差超标。安装误差过大会影响荷载传递路径,导致局部构件受力异常,增加结构损坏风险,同时影响建筑抗震性能。施工过程中需采用精密测量仪器对构件定位,采用精细化调整技术减少累计误差,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预制构件安装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预制构件连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优化连接技术,提高构件安装精度
预制构件连接技术的优化是提升安装精度的关键,需要根据建筑结构特点选择合理的连接方式。湿法连接应采用高强度灌浆材料,确保浆料填充密实,避免因空隙影响连接强度。干法连接需优化螺栓、焊接件的加工精度,确保安装后受力均匀,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混合连接应加强连接节点的精细化设计,减少拼装误差,提高施工适应性。构件运输与吊装过程中需采用高精度定位设备,减少构件错位风险,提高拼接精度。施工现场应使用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测量设备进行精确定位,确保构件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建立构件误差累积控制机制,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误差变化,调整安装方式,避免因偏差累积影响整体结构质量,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精度和安全性。
(二)加强连接节点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化
连接节点质量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标准化验收流程。湿法连接的验收应重点检查灌浆饱满度、强度发展情况以及界面粘结质量,确保节点封闭性良好。干法连接需重点关注螺栓预紧力、焊缝质量及连接件尺寸精度,确保连接部位受力均匀,防止松动或断裂。混合连接的验收应涵盖灌浆密实性、机械连接稳固性等指标,确保节点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震性能。验收过程中应采用超声波检测、红外热成像等无损检测技术评估连接质量,确保施工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建立施工质量验收数据库,记录各节点的质量检测数据,实现全过程质量追溯,提高连接节点施工质量的可控性和规范性。
(三)采用高性能材料提高连接部位耐久性
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是建筑结构的薄弱环节,采用高性能材料可有效提高其耐久性,减少质量问题。湿法连接应选用高强度、低收缩的灌浆材料,提高节点粘结强度,防止因材料收缩导致开裂或渗水。干法连接应采用高韧性螺栓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连接的抗疲劳性能,降低长期使用中的松动风险。混合连接可通过选用高强度高韧性混凝土,提高节点的整体强度,减少受力集中导致的局部破坏。采用耐候性涂层或防护材料,提高连接部位的耐久性和耐环境侵蚀能力。连接件加工需采用高精度制造工艺,减少加工误差,提高构件匹配度,避免因尺寸偏差影响安装质量,增强装配式建筑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应用BIM技术优化预制构件连接施工管理
BIM技术能够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精确性,通过数字化建模优化预制构件连接方案,减少施工误差。施工前可利用BIM模拟连接节点的受力情况,优化连接设计,提高结构稳定性。BIM信息库可存储各预制构件的详细尺寸信息,确保现场安装时能够精准匹配,提高拼装效率。施工过程中,可利用BIM的三维可视化功能进行施工指导,减少因安装顺序错误导致的返工问题。BIM结合现场测量设备,可实时监控构件安装精度,发现误差及时调整。施工完成后,BIM可用于质量验收数据存档,形成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工程管理的透明度和施工质量控制水平。通过BIM技术的全流程应用,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增强构件连接的可靠性。
(五)提高施工人员专业技能,提升质量管控水平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预制构件连接质量,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措施。企业应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预制构件连接技术的理解,使其掌握湿法、干法和混合连接的操作要点。针对关键施工环节,如灌浆密实度控制、螺栓预紧力调整、焊缝质量检测等,应开展专项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精准施工的能力。施工过程中应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施工人员对各自施工工序的质量责任,确保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引入施工质量考核机制,通过实践操作考核、现场抽检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强施工团队协作,提高沟通效率,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提高预制构件连接质量,保障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安全性和耐久性。
结束语: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预制构件连接技术的质量控制极为关键。当前,通过优化连接技术,能提高安装精度;严格质量验收,保障节点质量;采用高性能材料,增强耐久性;借助 BIM 技术,优化施工管理;提升人员技能,规范施工操作,已显著提升了施工质量。展望未来,应深度融合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手段,搭建标准化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预制构件连接技术的可靠性,全方位推动装配式建筑朝着高质量方向稳健发展,助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卜文平.装配式建筑构件设计与现场施工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09):106-107.
[2]王东云.PC预制构件中叠合楼板施工问题分析及处理[J].科技与创新,2021(10):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