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皖西革命文化赋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数智化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邱龙
  
大通媒体号
2025年9期
皖西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摘要]:融合皖西革命文化赋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数智化教学改革,是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和要求,需要开展全新的创新和探索,不能与现实的教学和实践脱节,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深化改革、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以及教学水平全面提示,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从而让广大学生和受众增强对这门课程的获得感、满意感,让互联时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关键词]:皖西革命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数智化;教学改革

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数智化转型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化的时代浪潮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面简称《纲要》)必须顺势而为、循理而为,教学改革会更多显现开放性、便利性、时效性等新时代特征。与此同时,如何让《纲要》课的数智化与众不同,更有成效,作为一所地处安徽革命文化最为丰富、有着厚重革命文化底蕴的高校,运用皖西革命文化赋能《纲要》课教学改革,就迫在眉睫,也是使命和责任使然。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这深刻揭示了革命文化、红色资源赋能教育数智化网的关键作用,为皖西学院思政教育增强对革命文化和红色资源传承学习的的实效性提供了创新思路和现实启迪。

一、立德树人是皖西学院《纲要》课程数智化教学的核心宗旨和根本目标

《纲要》数智化的课程改革,首先是核心宗旨的变化。原先这门课程更多侧重近现代中国历史知识尤其是“四个伟大选择”的传授,如今更多强调深化让新时代大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思维习惯,学会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中国、分析世界,更注重培养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从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情感上高度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热爱伟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皖西学院《纲要》课程的核心宗旨和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是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利用皖西革命文化赋能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开展数智化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大一新生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与弘扬。皖西即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28年红旗不倒、30万英烈为国捐躯,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作出重要贡献。新民主革命时期孕育的大别山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的淠史杭精神,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文化给养和精神财富。

二、建立熟练掌握数智化技术、对皖西革命文化有深厚研究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皖西学院《纲要》新型教学改革的关键。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皖西学院纲要课的教学改革,突出的特色是全面融入具有地域色彩的皖西革命文化和是数智化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提升。这就要求首先创建一支科研关注点和教研兴趣点是红色文化,尤其是皖西革命文化的教学改革团队;其次是这支团队成员绝大多数能够娴熟掌握最新互联网+技术、熟悉各种新型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再次,本教研团队具有丰厚的全新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最后是该团队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尤其是心理特征具有互补性。只有发挥团队的作用,纲要课的教学改革才能确保极强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三、融合皖西革命文化的数智化教学改革路径

1.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工作协同,完善实施保障,形成合力。

高校党委应将运用互联网+融合本地革命文化资源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包括《纲要》课的建设纳入学校年度重点任务安排和意识形态工作计划及课程建设计划,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宣传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协调、职责明确、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大格局。推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高校和革命文化场馆、革命遗址间应促进资源共建、信息共享,将革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校“大思政课”资源优势。

2.建设融合皖西红色文化的《纲要》互联网+教学大平台。

以《纲要》的慕课建设为抓手,构建《纲要》的互联网+大平台。前提是全面梳理需要融入《纲要》课的皖西革命文化内容,并对皖西革命文化资源开展细致的整理,这是重要准备工作。以数字化技术纵深挖掘、横向关联皖西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政资源,建设皖西革命文化教学资源案例库、皖西革命文化网上展厅、《纲要》课的相关专题素材库、在线课程。尝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如AR、VR、MR、AI等技术等创建皖西革命资源虚拟体险馆,甚至开发和制作皖西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动漫、网络手游等,通过场景传播与沉浸式传播,提升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共鸣。

3.把皖西革命文化带入现实的课堂教学。

授课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寻找皖西革命文化的图片、声音和视频资料,用于与其契合度紧密相关章节的课堂教学。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选择皖西革命文化作为主体开展社会调查,结合互联网做前期的准备和后期的新闻报道、互联网平台实践资料的上传也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学生们对革命文化遗址和展馆、旧址的参观图片、实践报告等。鼓励学生尝试在互联网平台同步直播,开展以皖西革命文化宣传和体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4.推动皖西革命文化资源进驻新媒体平台。

授课老师需尽快入驻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最近热门网络平台,生动阐述皖西革命人物和故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革命精神等,让更多受众包括青年大学生从中受到正能量的影响。开展融合皖西革命文化的《纲要》的网络直播授课,比如开通比如钉钉、QQ直播、抖音和快手的直播授课模式。这也是《纲要》课的延展教育的一部分。

5.推动和鼓励互联网+的课堂观众(听众)、受众和粉丝参与。

互联网+时代,如果忽视受众尤其是粉丝的作用,也会让这门课程融合皖西革命文化在各种互联网平台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各种活动的组织,包括线上的奖励、线下活动的开展、与粉丝的互动,都非常必须和必要,既扩大了授课老师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力,也让更多民众客观了解皖西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些重要纪念日别出心裁的开展纪念网上活动,比如组织网上研学活动、皖西革命歌曲网上歌唱比赛、皖西革命故事网上演讲比赛、皖西革命文化网上摄影展,网上祭奠皖西革命烈士、皖西籍革命家和开国将领,包括缅怀皖西被侵华日军屠杀的殉难同胞等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互联网+时代融合皖西革命文化的《纲要》课数智化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能量底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融入皖西革命文化的数智化教学改革,与互联网+的拥抱,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尤其需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体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伟大人民、热爱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平台上宣传皖西革命文化中的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让这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组成部分的精神财富,为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学子和网友所传承和弘扬。

2.必须与历史虚无主义和国内外敌对势力展开坚决斗争。

目前,西方在互联网平台全面与我们争夺青少年和舆论阵地,散布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和对否定、抹黑皖西革命文化的观点论调。我们需要的是勇敢斗争,在互联网平台奋起批驳,据理力争,利用第一手的革命档案和资料、最新研究成果、权威学者专著和论文、各种数字、照片、视频形成完整系统、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证据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更多网友和青年学生一辩真伪,勇敢拒绝和抵制网络负能量和谣言,并及时举报网络上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发帖、回复和视频。让《纲要》课的锐意教学改革必须建设在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

3.需要以年轻大学生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网民关注的热点、接受的语言、视角去介绍、

解读皖西革命文化。

OBE理念是目前皖西学院在内许多高校思政理论课运用的重要教学理论之一。要求授课老师必须把握当代大学生和互联网+受众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用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互联网,处理好知识化和大众化、专业化和通俗化、学术性和时尚性的关系。从而确保纲要数智化教学改革后教学效果的高时效性和强吸引力。

4.实施全面创新。

从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教学平台、教学用语、教学互动环节、教学应用场景和教学场所,都需要全面、全系统、全层级、全过程,实施进一步全面改革。从课程建设标准、评价体系、建设内容、平台建设等全面创新,尽快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为核心的数智技术促进本课程的创新机制构建。纲要的授课老师更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解各种最新教育理论,具有创新思维。融入皖西革命文化,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改革,是从教学平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甚至教学空间、评价体系都需要展开全新的探索。教学内容需要更多的与皖西革命文化的全新融会贯通。

总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融合皖西革命文化赋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改革,不能与现实的教学和实践脱节,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深化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以及教学水平全面提升,从而让广大学生和受众增强对这门课程的获得感、满意感,让互联时代的《纲要》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利用移动互联等的新技术,《纲要》课的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全面融入皖西革命文化,是皖西学院这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之一,同时也是赋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以别具特色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李霞.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思想教育研究.[J].宫长瑞 张乃亮.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叙事的逻辑原则和实践路径.2024.9(32)

[3]思想教育研究.[J].杨明宇 王炳林.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与传承弘扬.2024.10(75)

[4]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红色六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邱龙(1971年3月),男,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20219年皖西学院质量工程项目:互联网+背景下融合皖西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