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的探索
摘要:随着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关注的持续增加,辅导员在推动二者融合中的作用愈加重要。本文探讨了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政治觉悟,推动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的主力军,其身心健康和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逐渐显现,如何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不仅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帮助他们应对和化解心理困扰。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1辅导员角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的重要性
辅导员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管理,更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情绪健康,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首先,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是通过日常与学生的接触。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学业上的困难,更多的是生活的选择、职业的规划以及人际关系上的压力,学生在大学期间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是这些压力往往容易转化为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心理咨询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沟通中的心理烦恼,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就体现在“桥梁”和“纽带”两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心理适应,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当学生面临心理困扰时,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心理辅导来排解情绪,而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思想政治有关的内容,如人生理想、社会责任等,让学生在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滋养的同时,解决心理问题。这样的双重作用,让同学们在思想政治上及时得到心理健康的支持和有益的引导,最终推动同学们全面成长。最后,心理咨询师起到了协调和引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同感,而且在将来的社会中,也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
2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求
2.1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所面临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愈加突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困扰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造成了心理健康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盲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复杂,原因多方面。学业压力、就业焦虑、人际关系的困扰等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少学生对前途迷茫,产生了更强烈的焦虑。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对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视程度还是有限的,尽管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多集中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对接上,而不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引导、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重视和疏导,导致许多学生在面对情绪困扰和心理压力时,产生一种孤立无援的心理感觉,这种心理压力的产生又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因此,亟需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并在教育制度上加以适当整合,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
2.2思政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需求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往往难以直接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予以回应。在如何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困境、情感冲突、压力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价值观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牵涉到性质更为复杂多样的个人情感问题、生活压力、择业等方方面面。而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心理困扰,政治思想教育在实践中往往偏向于宏观的理论讲解,较少关注。缺乏与心理健康需求的对接,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常常感到索然无味、索然无味,甚至心生抵触情绪。另外,与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脱节的,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单一性和形式的传统性。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日新月异,学生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情感困惑时,往往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导,更需要情绪上的支持,在这种环境下,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深入探讨和情感支持方面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传播。
2.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隐性化
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性化。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往往处于一种隐性状态,不容易被发现和解决,因为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偏差和传统文化对心理问题的偏见。很多学生在面对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时,往往会出于社会评价的考虑,出于自尊的考虑,而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将问题隐藏起来,不愿意主动去求救。这一隐性化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不少学生对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认知,对情绪、心理上的困扰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应对。另一方面,社会上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弱者”的偏见,造成学生在求援时常常自惭形秽,或者自愧不如。而且,尽管高校在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健康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由于缺乏信任感或羞于表达,导致许多学生选择忽视心理困扰,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这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能触及的,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性化,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困扰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及时的处理,使心理问题雪上加霜。
2.4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引导的边界不清
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引导的边界不清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心理困扰时,常常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引导混为一谈,导致两者的职能和作用不清晰。这种模糊的界限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心理疏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困扰、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等问题进行专业的帮助和引导,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从思想和价值观的层面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进行,容易忽略两者各自的专业性和不同的教育功能。比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可能会通过劝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来应对其心理问题,但这种方式往往难以有效解决学生的情感困扰。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可能因情感问题得不到专业疏导而感到困惑和不安,从而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心理。
3辅导员促进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策略
3.1建立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互动式小组辅导
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互动式小组辅导,能够有效整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通过这种辅导方式,辅导员不仅能在心理层面给予学生支持,还能在思想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首先,辅导员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通常可以根据班级、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进行合理的分配。小组的规模应控制在6-10人之间,这样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同时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每个小组辅导应设定一个明确的主题,例如:“如何处理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等。主题设置不仅要贴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还应结合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个人困惑与社会责任、集体意识等思政教育要点结合起来。小组辅导活动应采用互动性强的形式,辅导员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例如,可以通过设置一个角色扮演的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特定情境下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思政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此外,还可以设置小组分享环节,让每个成员都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困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同伴的支持,还能够通过彼此的分享,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强对社会责任感、集体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和认同。辅导员应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与反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与困惑,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小组辅导的形式与内容。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跟踪辅导,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所学的心理调节技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3.2开展情景模拟与心理剧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情感体验
情景模拟与心理剧活动通过创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这种方式能有效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将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在实施过程中,辅导员需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并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反思与成长。情景模拟与心理剧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精准的活动设计和情境构建。辅导员在设计时,应根据思政教育的核心主题和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具体的情境和情节。例如,针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主题,可以设计一场模拟职场的情景剧。情节可以设定为,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团队合作和个人利益时的选择,围绕是否为团队利益放弃个人荣誉、是否愿意为他人付出等方面展开角色对话。在情景中,学生不仅能从角色扮演中感受到集体主义的价值,还能通过情感共鸣体会到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平衡与冲突。在具体实施中,辅导员要根据剧本内容和参与学生的特点合理分配角色。每个学生都应参与其中,亲自体验角色的情感冲突与思考过程。在角色演绎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引导和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的立场和情感变化,促使他们从多角度审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抉择。
3.3利用数据分析与智能化工具,实施精准化心理与思想辅导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工具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精准分析,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辅导方案。通过数据分析,辅导员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情感波动及思想动态,进而实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引导。首先,辅导员需要借助智能化工具进行学生心理数据的采集与评估。通过心理测评软件、在线问卷等方式,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情感问题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例如,通过情绪评估工具,可以量化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波动,识别出情绪低落、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这些数据,辅导员能够深入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确定需要进一步干预的重点群体。同时,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和认知情况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舆情分析等方式进行量化,进而为辅导员提供量化的思想政治辅导依据。在获取了学生的心理数据后,辅导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例如,对于那些情绪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情绪调节等手段帮助其调整心态,消除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同时,辅导员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状况,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式。例如,对于思想较为保守、对社会问题缺乏认识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精确的内容推荐与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实时跟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帮助辅导员及时调整辅导策略。通过数据的反馈,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的进展与问题所在,确保教育的效果与时效性。
3.4创新主题班会与心理沙龙,营造思政与心理双向互动的平台
主题班会和心理沙龙作为传统的班级活动形式,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辅导员可以通过创新这些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打造出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既能够加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又能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通过主题班会与心理沙龙,辅导员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体验与实践性。在设计主题班会时,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当前社会热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进行讨论。例如,可以结合当下的心理健康话题,设计以“如何面对压力与挑战”为主题的班会,邀请心理专家或校外讲师进行分享,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情绪困扰。此外,辅导员可以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班会讨论中,如围绕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等主题进行辩论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心理沙龙是一种较为轻松且具有互动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辅导员可以定期组织心理沙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自己的心理困惑与情感问题,并邀请心理专家进行专业的疏导和建议。在沙龙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设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处理个人情感与道德选择,如何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依然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这种互动式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能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创新班会和心理沙龙,辅导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使其在思想与心理方面得到全面的支持。
结束语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又要强化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随着大学生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高校辅导员应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探索更多元化、更具互动性的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技术、专业、素养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旭东,李晓琳.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2):85-89.
[2]周丽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35(4):55-58.
[3]李明月.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重角色探讨[J].教育与管理,2023,41(1):23-27.
[4]王嘉璇.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22,37(6):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