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AIGC技术算法与动画共谋创新非遗文化
摘要:
当前,非遗传承文化的工艺流程复杂、制作成本高、市场转化率较低,而AIGC在Web3.0时代具有生成内容规模大、质量高、单位成本低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因此,开展基于非遗文化创新AIGC+动画活态非遗传承的应用研究,探讨当前非遗传承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提出了利用AI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创新的思路。以AIGC+动画为手段,阐述了如何通过自动生成新的视觉内容等方式来创新传承非遗文化,旨在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路径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非遗文化、AIGC技术、动画
一、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各社区文化传承的关键部分,涵盖社会实践、观念、表现形式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保护非遗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我国《“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强非遗保护的措施,并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推动非遗数字化和社会化应用的发展。
动画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以其绘画性、时间性、运动性等特点,成为非遗传承的有力媒介。动画能够将非遗的抽象理论和行动过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不仅丰富了内容的表达形式,也增加了趣味性和通识性,从而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这种创新性的传承方式不仅打破了非遗与现代文化产业的隔阂,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融合。
二、 AIGC发展非遗创新历程
AIGC,即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依托生成对抗网络和大型预训练模型等前沿技术,致力于通过数据分析与模式识别,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内容。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中,AIGC正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一)早期探索阶段(2010—2014年)在最初的探索期间,AIGC技术还在局限于学术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研究者们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在创作图片、音乐、文本等进行尝试,并探索在不同媒介内容的相互融合。这一时期,AIGC在非遗领域的应用初露锋芒,尚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
(二)应用拓展阶段(2014—2021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算法的持续优化,AIGC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非遗领域亦受益其中。在这一阶段,AIGC技术不拘于在对话上,而在图像、音乐、视频制作等方面大放异彩,为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和广泛传播开辟了新天地。
(三)深度融合阶段(2021年至今)AIGC技术开始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深度整合,让内容创作变得更加智能化和多元化。在非遗领域,AIGC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了非遗知识普及和技艺传承,并且在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上进行交叉融合,推动着非遗的可持续与健康发展。
三、AIGC在非遗创新中的深远意义
AIGC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AIGC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跃升,尤其在非遗创新方面。
(一)AIGC赋能非遗,激发创造力:AI技术的图像识别和分类功能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非遗细节的理解和认识。同时,AI编程语言和远程控制技术(RC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知识的获取变得触手可及。AIGC技术还能根据用户的兴趣和文化背景提供个性化推荐,从而激发公众对非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拓展非遗传承的新视野:AIGC技术的融入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使用数字化手段,让非遗项目得以以创新的形式呈现,吸引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三)助力实现个性化设计:AIGC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能够大规模地产生创意,还能根据每个用户的特定特点和需求,迅速打造出定制化的设计提案。这一技术促进了文化创意产品向更加个性化和精确化的方向进化。这种定制化设计的力量来自于AIGC技术在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方面的卓越能力,它能精确地洞察用户的喜好、行为习惯以及文化背景,并将这些关键信息整合进设计流程中。
三、 AIGC“共谋”下结合动画带来改变
在“共谋”模式下动画产业被赋予新的创新力,而在传统动画制作中,逐帧绘制是核心环节,但AIGC技术介入发生了根本变化。AIGC能够迅速生成大量处理过的帧图像,减轻工作负担的同时,还打破了传统思维的局限,推动了视觉创新,提高了制作效率。
AIGC的“共谋”在生产方式上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创作者使用AIGC技术协同创作动画,不局限于传统的“人”和“工具”的关系;其二是在动画制作中AIGC的整体协同,将流程化的协作模式与技术融合互相转化。不仅体现在模型训练阶段,也贯穿于图像生成的整个过程。
动画制作团队使用多元化数据集训练AIGC模型,像是“传统图样图像生成模型”的开发,让训练完成的模型相互融合与学习。在模型训练和图像生成过程中,人负责调整参数和重绘指令,模型则进行精确修改,人机共谋的协作便在此实现。
改变在动画上生产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开辟新的思路途径。人工智能算法的共谋,流程三步走: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和视觉生成,从而对非遗文化进行有效梳理,在人文研究领域上不断丰富。AIGC技术的应用,动画艺术在新的技术语境中展现人与技术复合化的创作价值观,为动画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AIGC+动画:创新非遗文化,拓宽传承视野
数字经济的背景下,AIGC技术正重塑动画产业的全新面貌,高效生成多样化的动画内容以及塑造虚拟动画角色,让其在娱乐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高。这一变革与瓦尔特·本雅明的“光韵”理论产生了深刻的交集,尽管它似乎消解了传统艺术品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但在模拟人类情感和创新互动方式上,AIGC技术创造了基于技术的新型“光韵”。
AIGC+动画相结合,挑战了传统动画创作的界限,且在数字娱乐中延续了“光韵”的概念,也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视角。这一融合创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动画成为其在非遗文化创新表达的新媒介,能够以现代动画形式呈现出非遗文化元素,吸引更广泛的年轻一代的受众群体。
AIGC动画创新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促进非遗文化传播,也为非遗的保护和活化提供了新的路径,从而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承视野,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AIGC+动画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在改造和呈现传统非遗文化信息时既带来创新机遇也伴随误解和偏差的风险,但文化的创新不会因此失去核心价值判断。从中国哲学和美学深层内核出发,辨明文化传承、流行拼贴与真正误传的界限。随着中国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据库的持续完善,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和数字化产业基础,AIGC+动画技术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规模,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新形态,并在数字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融入全球信息流,助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构建。
基金:2024年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之韵,未来之声--“AIGC+动画”非遗文化创新传承(项目编号:S202413324010)
参考文献:
[1]魏玮.AIGC技术在非遗传统文化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四川长江职业学院;,2024:2.
[2]薛峰,李啸寒.谈AIGC动画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创新[J].电影评介,2024,(03):14-23.
[3]娄司琪.基于AIGC的安徽非遗手工艺品活态传承应用研究[J].天工,2025,(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