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讨智慧农业生产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及融合发展路径

林敏儿 蓝鑫燕 钟英俊 李家耀 蔡雨洁
  
大通媒体号
2025年13期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广州 5105550

摘要:本文通过对综述智慧农业和生态平衡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智慧农业与生态平衡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智慧农业的应用,实际上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智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的创新与生态的平衡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智慧农业;生态平衡;挑战;影响

1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及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农业领域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另一方面则需保护生态环境。智慧农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设备以及数据分析技术,展现出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生态和谐的巨大潜力。本文旨在系统性地回顾智慧农业在促进生产与生态平衡方面的相关研究,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以期对未来发展有所助益。

2智慧农业生产的内涵与关键技术

2.1智慧农业生产的内涵

智慧农业代表了农业生产的未来方向,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智慧农业能够实现对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大数据分析则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理解作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对作物的影响。云计算为处理这些海量数据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农业生产者能够快速获得决策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农业机械和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化,能够自主完成一些复杂的农业任务。而卫星定位系统则为精准农业提供了空间定位服务,确保了农业活动的精确性。智慧农业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从而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并最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农业的实践覆盖了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个环节。它包括但不限于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对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变化。

2.2智慧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

2.2.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作为智慧农业的核心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广袤的农田中广泛部署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以及土壤养分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地监测和采集农田环境的各种数据以及作物的生长状况信息。采集到的这些宝贵数据随后会被传输到云端的平台,在那里进行存储和深入的分析处理。农民们能够依据这些经过分析处理的详尽结果,及时地调整和优化他们的农业生产措施,从而实现更加精准地种植和养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能有效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影响。

2.2.2大数据技术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大数据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被广泛应用于收集、存储和管理海量的农业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从农田的地理信息、气象数据到农业生产记录,再到农产品市场数据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详尽的数据收集,农业生产者和决策者能够获得全面的信息支持。数据分析技术则进一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农业生产背后的规律和趋势。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过程,还能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分析历史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数据,可以预测未来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为农产品的销售策略和定价提供有力的参考。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和高效,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2.2.3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农业生产中展现出了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举例来说,通过运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农作物的病虫害图像进行精确的识别和分类,从而实现对病虫害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治;此外,智能机器人在农田中的应用,如自动除草、精准采摘等作业,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2.4卫星定位系统与遥感技术

借助于先进的卫星定位系统,农业机械能够获得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和导航指引,这使得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精准化作业成为可能。通过这种技术,农民和农业企业能够更高效地管理土地资源,优化种植计划,减少资源浪费,并提高作物产量。此外,卫星定位系统还可以帮助农业机械在广阔的农田中进行精确的播种、施肥、灌溉和收割等作业,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卫星或航空器搭载的传感器,遥感技术能够覆盖和监测大面积的农田,实时获取包括作物种植面积、生长状况、受灾情况等在内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农业生产管理至关重要,它们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比如病虫害的暴发、水分和养分的不足等。

3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1维持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关键。生态平衡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在一个健康的且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里,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一个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这种多样性,不仅在生态层面上显得不可替代,还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甚至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可能性,这些都是相当重要的。

3.2调节气候

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确实是扮演着一种关键的角色。它通过一些复杂的生物和化学的过程,吸收着二氧化碳、水汽,还有其他很多气体和物质,进而对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起到调节作用。例如,广阔的森林植被,不仅仅是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栖息地,而且还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它们把这些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这个趋势是大家都知道的。此外,湿地生态系统有它独特的水文调节功能,能够吸收和储存很多的水分,调节当地的气候,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气温的波动,这样就为周围的地区提供了一个更加温和和稳定的气候环境。

3.3净化环境

在自然界这个广袤的地方,生态系统展现出了一种独特而又奇特的能力,确切地说,是一种自我净化的能力,能够对各种污染物进行分解和吸收。这样的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能起到净化空气、水和土壤的作用。比如说,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这种能力有助于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防止那些藻类过度繁殖,从而维护水体的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在土壤中,有一些微生物,它们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们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能够减少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的存在,还能够改善土壤的质量,增强土壤的肥力,最终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这样的生态循环,似乎是一种自然的规律,让人不由得感叹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4智慧农业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4.1积极影响

4.1.1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

智慧农业借助一系列简便的方法,例如精确的灌溉、施肥与施药,旨在提升水资源、肥料及农药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的浪费以及减轻环境污染问题。例如,依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进行灌溉,可以有效避免因过度灌溉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和土壤盐碱化问题。此外,依据作物生长状况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实施精准施肥和用药,能够减少肥料和农药残留,从而保护土壤和水体环境,这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1.2生物多样性保护

智慧农业还可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比如说,可以建立一些农田生态监测的系统,实时地监测农田中那些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这样就能够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去保护那些珍稀的物种和有益的生物。同时,利用一些智能农业的装备,进行精准的作业,这样也能够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为那些生物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

4.1.3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智慧农业的价值体现在其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促进。具体而言,通过栽培绿肥作物和实行轮作制度等措施,有望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增强土壤肥力。此外,构建农田防护林带、湿地等生态工程,亦可能优化农田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进而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4.2潜在挑战

4.2.1技术应用不当导致生态风险

智慧农业的技术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可能会对生态的平衡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过于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精准施用,可能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进而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再者,智能农业装备的使用,有时也可能会破坏农田的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这对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以及土壤中的生物生存,都是不太有利的。

4.2.2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在智慧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有的是关于农田环境的,有的则是关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还有一些是农民个人的信息之类的。如果这些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可能会出现泄露或者被滥用的情况,这样一来,就会给农民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例如,如果农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那么可能就会引发诈骗等一些犯罪行为,这可不是小事;而如果农田环境的数据被泄露出去,竞争对手可能就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4.2.3农民认知与接受度问题

智慧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实际上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与支持。然而,当前状况显示,部分农民对智慧农业技术的理解与接纳程度并不理想,他们存在诸多顾虑。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技术过于复杂,成本高昂,操作难度大,这些因素均引发了农民的担忧。若农民无法准确掌握并运用这些智慧农业技术,可能会削弱其对生态平衡的正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技术应用的失败,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

5智慧农业与生态平衡融合发展的策略

5.1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加强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尤其是那些提升物联网传感器精度的技术,还有就是优化大数据分析的算法,当然,还有更深入的研究人工智能模型,这些技术的突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智慧农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或许会有一些帮助。为了实现智慧农业的长远发展,必须重视技术研发,当然也要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尤其是传感器的精确度,以及大数据分析算法的优化,这些对处理农业数据和理解作物生长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深化人工智能模型的研究,或许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预测和管理能力,增加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2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为了确保在智慧农业这个领域里,数据的安全性以及隐私的保护,必须建立并且完善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给各个方面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导和约束,免得大家在这个方面搞得模模糊糊的。通过加强一些技术手段,比如说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机制,以及数据备份策略等等,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农业领域的数据安全水平,加强对农民进行一些数据安全的教育,普及一下数据保护的知识,提高农民在这方面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智慧农业的实践当中,能够妥善地处理和保护好自己的数据。

5.3提高农民认知与接受度

在当今这个时代,推广和教育智慧农业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进行现场的示范,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等多种方式,向农民们普及智慧农业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包括了技术的应用好处,以及操作的一些技巧。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提升农民们对智慧农业技术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他们采纳这种新技术的意愿。与此同时,政府方面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实施一些措施来激励农民去采纳智慧农业技术。比如说,可以提供一些财政上的补贴,或者是税收上的减免等措施,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农民在采纳这些技术时所面临的成本和潜在的风险。

6未来研究方向

6.1智慧农业与生态平衡的定量评估方法研究

目前,智慧农业对生态平衡影响的评估主要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尚未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显然,这种状况并不理想。因此,展望未来,我们有必要深入进行相关研究,建立一个科学且合理的智慧农业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定量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方法论。这一举措不仅旨在支持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为其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这一点至关重要。

6.2智慧农业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与模拟研究

智慧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型构建与模拟,目的在于研究和探讨智慧农业技术的使用,究竟是如何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的,从而能够预测未来的生态平衡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变化的趋势。这样的模型,实际上是为了给智慧农业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一个有力的决策支持。与此同时,在模型模拟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对智慧农业的技术方案进行一些优化,确保这些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对生态平衡的积极影响,但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6.3智慧农业与生态平衡的政策与制度研究

为了能够推动智慧农业与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确实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的政策与制度。这些政策与制度的内容,不仅包括智慧农业的补贴政策、生态补偿的机制,还应该涵盖数据共享与管理的一些制度等。通过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与约束,能够有效地促进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确保可持续性,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双赢局面,确保农业能够长期繁荣。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使用效率。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农业企业和环保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索智慧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7结语

智慧农业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对生态平衡有积极影响。它通过技术应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智慧农业与生态平衡的融合还面临技术、数据安全、农民认知等挑战。未来需加强技术研发、数据保护、提升农民认知,并研究评估方法、生态系统模型及政策制度,以支持智慧农业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梦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J].河南农业,2024,(24):75-77.

[2]刘文书.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节水灌溉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2024,(08):36-37.

[3]郭庆,刘静,张寒影,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4,32(10):1744-1755.

[4]牛潘婷,张宝林,潘丽杰,等.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作物病虫害研究进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24,53(01):93-1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