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农村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价值、现状及对策探究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理念有了较大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需要注重研究的课题。在当前社会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还可以创新课程教育形式和内容,但就其教育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的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本文就农村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价值和现状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教学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现状;对策;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将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学生“家国情怀”等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认同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并拥有复兴祖国的伟大责任感。想要达到上述教育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转变个人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价值
在农村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第一,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网络化时代下学生会面临很多负面信息的冲击,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素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第二,在中小学教育中,对学生责任意识与政治认同感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传统教育中只能以文字信息进行教学,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能够促进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的创新,让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个人素养,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第三,想要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农村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能够给青少年系好第一颗纽扣,激励青少年努力奋斗、刻苦学习,长大之后报效祖国。
二、农村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非常重要,但就其教育现状来看,其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第一,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在课堂教育中,很多教师会将教材作为基础载体,教材中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内容,但已经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这会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第二,教育形式较为单一[1]。目前,很多教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仍然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形式,但课堂教学毕竟有其本来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这会压缩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践,导致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提高,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
三、农村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策略
(一)开发多种资源,丰富教育载体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载体的丰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挖掘新鲜素材,开发多种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养。
首先,教师应当抓住教育中的生活元素,结合实际生活挖掘教育资源。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让学生观察这些服饰的特点,并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来进行讲解,能够加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学会尊重文化差异,进而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感。
其次,教师应当抓住教育中的艺术元素,并借用一些艺术作品来拓展教育资源。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彝海结盟》以及歌曲《爱我中华》,利用信息技术的可视化特点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一家亲的情谊,从而丰富教育内容。
(二)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单凭课堂教育可能会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时间较少,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教育形式的创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相关活动,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班级活动,通过活动来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2]。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民间艺术鉴赏”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民间艺术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特点并相互交流,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民间艺术创作”活动。在民间艺术鉴赏完成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查询一些自己喜欢的民间艺术,并根据其特点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剪纸艺术、手鞠球等等,进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质量。
(三)开展社会实践,强化教育价值
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再认知过程,理论知识也是指导实践的重要知识基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认识到社会实践的价值,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来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从而强化其教育价值。
首先,教师需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中注重融入实践内容。比如,在中学历史或思政学科中,教师可以将革命时期的精神作为教育主题,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革命时期的相关影视资料,初步加强学生对当时年代的各种情感共鸣。
其次,在理论教育完成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实践。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所在地附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在红军长征纪念馆中遗留了革命年代的历史痕迹,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崛起的不易,进一步加强个人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从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是中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当抓住其教学价值,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宣传教育,充分体现出其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崔舒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式生成的教育路径[J/OL].民族教育研究,2025,(01):1-8
[2]梁立新,肖意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5,38(01):97-102.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农村中小学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课题立项号市州组280)的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