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创新性传承路径探析

——以两广醒狮文化为例

姚锦锈 谢秋露 王莹 王肖楠
  
大通媒体号
2025年17期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26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两广醒狮文化为例,探讨其创新性传承路径。首先,阐述醒狮文化的起源、特色及其文化价值,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现状,包括技艺传承难、人才匮乏、资金不足、观众市场萎缩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性传承路径:一是数字化平台建设利于保存、传播与交流,二是社交媒体和新媒体传播借助在线教育及游戏动漫融入元素提升认知,三是文创产业融合开发产品打造 IP 实现双赢,四是互动体验与沉浸式展示运用 VR、AR 技术创新展示,五是是政策引导与社会参与从政策、基建、教育、品牌、社会协作等方面提供保障。这些路径为非遗文化创新性传承提供新思路,助力提高文化自信。

关键词:醒狮;非遗传承;互联网+

一、理论框架与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

“互联网+”模式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石,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整合,创造出一种线上与线下无缝连接、资源共享、产业革新的发展范式。这种模式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将传统业务与互联网相融合,实现了信息的迅速流通、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的量身打造等效能,进而催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价值。互联网+技术具有全面融合、创新驱动、数据驱动、开放共享等特点,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行为习惯,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还催生了电商、移动支付等新兴产业,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更是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捷频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第一、保护历史与文化。非物质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的根基。通过传承,可以将这些珍贵的记忆和文化保存下来,传递给后代,让他们了解和认同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第二,传承文化精髓。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展现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更是对后代进行文化教育和审美培养的重要方式。第三、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通过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可以培养和发展相关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

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口传心授及师徒传承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承的效率和范围。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缺乏兴趣,导致传承面临危机。此外,传统传承环境逐渐消失,社会认可度不高,也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3.创新传承的必要性

第一、适应时代发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创新传承方式,如结合互联网、数字技术等现代手段,可以拉近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吸引更多年轻人。第二、拓宽传承渠道。通过创新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等传承方式,拓宽非遗传承渠道,使之更加多元、全面,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遗。第三、激发文化活力。创新传承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也是创造性变革与创新性发展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融入新的元素和想法,可以激发非遗文化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两广醒狮文化的概述

醒狮,作为中国狮舞中南狮的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的宫廷狮子舞。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这一艺术形式逐渐传入岭南地区。到了明代,醒狮开始在广东地区崭露头角,其发源地是南海县。如今,醒狮不仅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广为流传,还跨越国界,在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华人社区中广泛传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醒狮造型独特,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元素,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地狮、木塔,又有纸扎等。醒狮活动通过夸张的声、色、艺以及叙事性,与鼓乐混为一体,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强烈的英雄崇拜色彩。醒狮文化在广东地区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是吉祥、驱邪、庆祝的象征。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醒狮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展现着如意吉祥、雄健勇敢的精神风貌。同时,醒狮文化也促进了社区团结,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在两广地区,醒狮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民间游艺活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两广醒狮文化传承现状分析

两广醒狮文化是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它融合了武术、舞蹈和音乐元素,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目前醒狮文化仍然保存着传统的传承方式,如师徒制、节庆表演,师徒制是指由经验丰富的醒狮师傅将技艺传授给年轻的醒狮表演者的方式,醒狮主要采用采青和高桩的表演形式,两位表演者一同舞狮,利用道具表演跳跃、腾飞等多种动作,将杂技、武术、舞蹈等技法融入舞狮中。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醒狮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现代文化的冲击。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席卷而来,醒狮文化正遭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年轻一代的兴趣和价值观发生转变,导致他们对传统醒狮文化的热情逐渐消退。第二、技艺传承面临困境。醒狮技艺的传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对传统技艺的传承缺乏足够的兴趣与耐心。第三、传承人才匮乏。醒狮文化的传承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但目前传承人才不足,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缺乏,导致当前醒狮文化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第四、资金支持不足。醒狮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资金的支持,包括技艺培训、活动组织等,但资金往往难以到位,限制了醒狮文化的发展。第五、观众市场萎缩。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醒狮等传统表演艺术的市场逐渐萎缩,观众群体也在减少。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使得醒狮文化在传播、教学、展示等方面得到了发展,以广西梧州市为例,近年来,梧州市积极推动舞狮文化进校园,通过兴趣培养、社团活动、培训、比赛等方式,引导青少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梧州市藤县塘步镇第一中学,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舞狮,更是彰显了当地对醒狮文化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藤县狮舞,藤县当地政府采取新建舞狮训练基地、推行“非遗进校园”、在职业院校开设专业舞狮班等措施,大力推广舞狮运动,培育舞狮生源。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表明,深圳市全面推进校园龙狮运动。深圳拥有丰富的师资和一流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路径,让孩子们学会舞狮体育文化中的勤劳、谦逊、礼貌,这也是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灵魂。[1]

以醒狮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的应用案例电影《雄狮少年》为例,该片于2021年12月上映,豆瓣评分8.3,票房口碑双丰收,被誉为“国产动画崛起的好片”。[2]该片巧妙地将舞狮文化融入到故事中,从舞狮的精彩表演和绝技,到舞狮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都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既能看到精彩的情节,又能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雄狮少年2》的上映更是带来巨大反响。《雄狮少年2》延续了首部舞狮的主题,将舞狮与传统武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电影和动画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观众感受非遗文化展现的独特魅力。[3]

除此之外,非遗文创产品还将醒狮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如冬奥吉祥物“冰墩墩”的成功案例所示,民俗资源与体育文化的结合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还有以醒狮形象为设计元素的醒狮摇头娃娃、醒狮眼罩、醒狮钥匙扣等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通过这样的形式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醒狮文化的独特吸引力。年轻一代对醒狮文创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期待,显示出醒狮文化文创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两广醒狮文化创新性传承路径探析

(一)数字化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一种新的保护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手工传承方式相比,数字化存储能够更好地抗老化、易于备份和恢复等,有利于防止因自然环境变化、人为破坏等因素对文化遗产的损害。通过高分辨率图像捕捉、3D扫描重建、多维度声音录制等技术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被精确记录并转化为数字格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永久性保存。因此,醒狮文化也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将“醒狮”数字化。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平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各地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立体展现,既方便学者研究,也方便公众浏览、学习,实现了文化遗产的社会共享与全球传播。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极大地推动了其传播与传承。数字平台不仅为非遗项目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还搭建了与现代社会互动的桥梁,使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保持原真性的同时,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相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网络直播、短视频、互动App等新媒体形式的引入,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他们通过直播观看醒狮的传统工艺制作、参与线上互动体验,不仅增强了对醒狮文化的理解与兴趣,还在无形中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新力量。例如,许多传统戏剧、民间音乐、手工艺技能通过网络直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率,不仅推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促进地方乃至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数字内容的便捷流通性,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近距离接触和理解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加深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还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欧洲数字图书馆等跨国界的在线平台便是一个典范,不仅集中展示了来自欧洲各国乃至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在线展览、虚拟体验、互动教育项目等形式,让全球用户能够沉浸在多元文化的海洋,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由此证明,不断发展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是醒狮文化展现的重要载体。

(二)社交媒体与新媒体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教育和培训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许多在线教育平台推出了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为众多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的学习途径。例如,大学MOOC平台提供了包括剪纸、陶瓷制作、民间舞蹈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课程,吸引了众多学员报名学习。这些课程不仅讲解理论知识,还通过视频展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员能够直观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魅力。此外,一些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机构也推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在线培训课程。例如,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开设的“传统刺绣技艺进阶班”,邀请资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在线授课,通过直播教学和互动答疑,使学员即使身处不同地点,也能在专业指导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刺绣技能。同时,许多在线教育平台还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员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学习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时,学员可以通过VR设备仿佛置身于古建筑施工现场,全方位观察和学习工匠们的操作流程,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果。

在与数字文化产业的融合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年轻一代更喜欢娱乐,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将醒狮元素融入到游戏软件中。目前,众多游戏公司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灵感,开发出了一系列深受玩家喜爱的游戏产品。例如,国内游戏公司巨头腾讯游戏在其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中推出了多款具有非遗特色的角色皮肤和游戏场景,如南海醒狮的鲁班七号“狮舞东方”皮肤,更是担当“南海醒狮非遗推广大使”,开启了国内非遗与电竞合作的新局面,通过这样的形式在无形中增强了人们对醒狮文化的认识。

动漫领域也有许多成功案例,热门动漫作品《一人之下》在第四季播出期间,幕后团队前往贵州,深入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探访。他们近距离体验了苗银制作过程并观看锦鸡舞,还认真研究了水书神秘而古老的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形式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展示在大众面前。这一系列的举动,不仅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对民族艺术的兴趣,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第五季时,他们专程探访了京剧传承人,通过深入交流和精心制作,将京剧的精湛表演艺术、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弘扬了国粹文化。与此同时,动画组还近距离接触了侗族琵琶歌和苗族飞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借助丰富多样的媒体手段,为大众详细介绍了当地的音乐特色和民俗风情,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这不仅加深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全方位地展示了国风文化之美,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三)文创产业融合

从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探索醒狮文化与文创产业融合之路,如开发醒狮主题文创产品、醒狮文化IP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者对体验追求的不断深入,产品设计逐渐从实现单一功能向注重情感共鸣、深化情感体验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文创产品作为新兴消费品迅速出现在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捧。佛山醒狮风潮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然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佛山醒狮潮玩的趋势必须专注于文化创意环境,以确保竞争优势并提高其市场地位。文创时尚市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消费模式。以盲盒为中心,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正在从单纯的购买商品,转变为充满期待和惊喜的游戏体验。随着消费者精神消费需求占比逐年提升,未来中国时尚市场也将呈现更加活跃的态势。目前,时尚盲盒玩法市场已经多元化,从最初的玩具到现在的不同主题盲盒,力求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不仅如此,文创市场也将越来越个性化。

(四)互动体验与沉浸式展示

1.VR、AR游戏与醒狮文化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涌现出许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播方式。例如,基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数字游戏进入大众视野。充分利用虚拟现实、AR等数字技术,向公众多维度展示非遗、历史遗产和手工艺,增强舞狮文化的展示效果和互动性,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创造逼真的虚拟情境,通过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自然交互对话,营造沉浸感和体验感,增强醒狮文化的非遗活力,缩短时间和空间对非遗醒狮文化的影响,让用户直观感知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加直观。

2.“AR 萌宠”醒狮盲盒文创产品

在AR技术的支持下,将“虚拟宠物”与醒狮创新性地结合起来,设计出以“AR萌宠”+醒狮文化为主题的数字化盲盒趣味潮玩文创产品。当玩家在手机端扫描印有潮玩图案的纹样时,便可与所示图案一起显示的AR萌宠进行对话与互动。通过游戏,参与“虚拟宠物”的狮舞训练和线下配对狮舞对决,数字化技术赋予了潮玩文创新的生机与活力,玩家依附于虚拟萌宠,在游戏互动中逐渐爱上醒狮文化。

3.舞一舞狮 AR 秀

虚拟制作技术的出现,为舞狮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通过运用先进的虚拟制作技术,舞狮不再局限于现实的舞台,而是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自由翱翔,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同时,结合AR技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或特制眼镜,实时观看舞狮的虚拟表演,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幻境之中。

(五)政策引导与社会参与

第一、政策制定与资金支持。政府制定醒狮保护相关政策,为醒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设立醒狮文化传承发展专项基金,解决狮队经费不足的问题,确保各镇街狮队每年有专项保护经费用于设备购买和维护。第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建设醒狮表演所需的场地和设施,为醒狮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第三、教育与培训。提倡与教育机构合作,在校园内开展醒狮文化的教学活动,提升年轻一代对醒狮文化的兴趣和认识;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开设醒狮技艺的公益培训班,让青少年和公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醒狮文化。第四、品牌建设与推广。借助政府的平台和资源优势,打造醒狮文化的品牌形象,通过品牌效应推动醒狮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支持醒狮文化相关的节庆活动,提升醒狮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第五、社会参与与协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醒狮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格局;促进醒狮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其他领域的融合,拓展醒狮文化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广醒狮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两广醒狮文化的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研究和探讨了两广醒狮文化的传承路径,为非遗文化创新性传承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参与两广醒狮文化的传承,提高文化自信。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为非遗文化创新性传承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潘进基.岭南醒狮文化在深圳市的传承与发展探析.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2]陈晨.《雄狮少年》导演孙海鹏:动画片应关注当下[J].时代邮刊,2022,(02):48-49.

[3]徐丹.文化符号视角下非遗文化影视化研究——以《雄狮少年》醒狮文化为例[J].今古文创,2096-8264(2022)36-0072-03

作者简介:

1.姚锦锈(2002年-),女,汉,广东阳春,在读本科,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

2.谢秋露(2001年-),女,汉,广西藤县,在读本科,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

3.王莹(2004年-),女,汉,河南邓州,在读本科,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

4.王肖楠(2004年-),女,汉,河南开封,在读本科,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创新性传承路径探析—以两广醒狮文化为例的立项课题(课题项目编号:S202413642036)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