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研究

李海英
  
大通媒体号
2025年20期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当前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探索基于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的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路径,指出校企需要共建长效合作机制,在课程资源建设、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共同体,人才培养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高铁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列车智能运维技术不断升级,轨道交通发展前景可观。伴随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其主要目标是为发展区域经济和服务民生,主旨是培养社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因此,在当前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基于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落实新阶段产教融合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背景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要着力解决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同年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2]。

202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提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重要任务,为各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4]。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的任务和措施,旨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格局,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向更高层次迈进,这就要求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产教融合不断深入,因此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不仅能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协调、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当前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当前职业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拥有硕士乃至博士学位,他们的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完备且深厚。然而技术技能型教师相对较少,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对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的高要求。更为关键的是,由于缺乏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教师们往往难以及时获取企业一线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这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实训条件较为薄弱。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机车结构复杂、工作原理深奥且价格昂贵,加上检修过程中部件损耗较多,存在高危险、高成本、不可及、不可达、不可触、不可现的实训教学问题,这些都构成了教学上的痛点与难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难以获得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训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限制了其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当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但大多仍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缺乏深入的联合培养、项目合作以及实习实训等环节,合作模式未能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企业最新的技术发展要求,因此,在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培养,企业培养费用增加,且大多新入职的学生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完全胜任岗位要求。

四、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笔者所在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共同体建设,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建成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铁道机车车辆分理事会,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企业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校企共建师资团队和实训基地,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书》《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协议书》,共同推行以“2+1”为主要特征的“双元合作、协同育人”双主体培养,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后一年在企业学习岗位技术规则和岗位综合技能,开展以“2+1”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推动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为纽带的双元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课程标准,推动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协同、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协同、教学项目和生产项目协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协同为主要形式的“双元互动、双线融合”协同育人[5]。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对接、院系与站段对接、教研室与车间对接、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等校企合作办学“四层”立体框架,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打造校企育人共同体,实现师资互聘,资源共建共享。

(2)落实课程思政,加强企业文化引导

产教融合共同体需要凝聚各主体共有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使得各成员在统一的文化氛围中达成目标共识。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阵地,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据此,首先要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鼓励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从而提升课堂效能。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育人目标。将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突出课程重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以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核心课程《电力机车总体与走行部》为例,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分析本课程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内容,再梳理课程所含主要项目,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评估,为教学反思与改进提供有力支撑,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3)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深化专业教材与教法改革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企业技术变化、人才需求、岗位变迁、毕业生满意度调研,追踪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变化,对接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随动调整,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型教材,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适应性。

(4)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

利用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起来的交流互动的平台,还可以实现共同体成员间信息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从而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按照专业与产业链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建设系列专业教学标准。基于信息化教学时代特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对接产业,与企业深度协作,打造多主体联合开发、多领域共享应用、多元动态调整的优质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资源,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学院抓落实,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明确“专、兼职”教师团队的培训对象,确定“理论知识+虚拟操作+实操能力+信息技术”四项技能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制定教师教学团队培养计划和持续发展制度。在合作模式中,通过企业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建成设备先进、优势互补的校外实训基地,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最大限度的开放和共享。

五、结语

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的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也能有效带动轨道交通领域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人才保障。同时,共同体的建设能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也能更好地促进产业、教育和科研机构间的深度合作,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模式。

六、参考文献

[1] 张宇婷.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与推进路径[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

[2] 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2024-01-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6-13) 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306/t20230613_1357506.html.

[5]杨明明.动车组检修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举措研究[J].中国储运, 2022(6):2.

作者简介:李海英(1993.11-),女,汉族, 山西朔州人,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

本文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2024RW008)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