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让每一个学生活出真实的自己: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科学化班级管理实践

——以某县域一中高一5班为例

徐金德
  
大通媒体号
2025年22期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福建泉州 362500

摘要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核心驱动力,其本质在于通过价值观引领、制度保障与活动创新,激发学生的自主成长潜能。本文以某县域一中高一5班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学习理论、群体动力学及自我决定理论,构建“构建弹性制度--班训引领—故事塑造—制度保障”四维模型,并融入跨学科案例与技术工具。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学生归属感(提升42%)、学业成绩(平均分提高16%)及综合素养(利他行为发生率提升48%),为高中班级管理提供可复制的科学框架。

关键词:班级文化;自我决定理论;科学化管理;县域高中;四维模型。

班级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与行为选择。李镇西教授指出:“班级文化是隐性的课程,是班级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以县域高中班级为实践场域,融合教育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理论,提出科学化班级文化建设路径,并通过长期追踪数据与质性反馈,验证其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业提升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基础:班级文化建设的跨学科支撑,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齐抓共管。

1. 社会学习理论与榜样示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与模仿对行为塑造的作用。在班级中,通过“每周之星”评选树立榜样,如表彰学业进步、公益服务或领导力突出的学生。如“学期期末考表彰大会”,颁发“学习之星”、“进步之星”、“自律之星”等特色奖项,塑造我为班级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及时表彰在品格、创新、领导力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学生。例如,2024年11月,学生张三因组织“数学互助小组”帮助后进生提升成绩,班级数学平均分两周内提高12%。此外,班干部(如班长、学习委员)的示范作用显著,其行为模式成为班级隐性规范。

2. 群体动力学与心理场域构建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规范与凝聚力是行为改变的关键。班级采用“世界咖啡馆”模式制定班规,例如针对手机管理问题,学生提出“课堂手机入袋,课后限时使用”方案,执行后相关违纪率下降60%。

技术工具应用:利用“班级云文档”实时记录讨论过程,并通过词频分析提炼学生关注焦点,确保规则贴近实际需求。

实践路径:四维模型的深化与创新

1.构建弹性化班级制度

(1). 科学立规:

分层目标设定:结合学生基础,制定差异化规则(如作业量分层、行为规范阶梯化)。

学生参与制规:通过班会讨论,共同拟定《班级公约》,增强规则认同感(建构主义理论应用)。

(2). 动态执行:

量化评价与柔性调整:利用“积分银行”制度(如学习、卫生、互助行为积分),允许学生通过努力“修复”违规记录。

案例:XX班试行“违规申诉制”,学生可提交书面说明,教师酌情调整处理方式,班级违纪率下降35%。

2.动之以情:情感联结与心理支持

(1). 情感渗透策略:

“三分钟倾听法”:每日课前预留3分钟,鼓励学生分享心事或困惑(人本主义教育观)。

“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闪光点(如一次主动帮助同学、一次进步),定期反馈给家长,强化正向激励。

(2). 特殊群体关怀:

留守学生“代理家长”制:联合科任教师组成帮扶小组,每周一次定向沟通,填补情感缺失。

心理危机干预:与县域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建立“班级学校专业机构”三级预警机制。

(一)班训引领:价值观的梯度渗透

阶段化班训设计

入学阶段:以“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为核心,开展“微公益行动”,如为校园植物制作养护标签,参与率达100%。

中期阶段:引入SMART原则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计划。例如,学生李某将“提高物理成绩”细化为“每日完成3道力学题”,期末成绩从65分提升至85分,数学每日完成1题,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从75分提升至90分,英语单词每日背诵10个,期末考试英语成绩班级平均分进步10分。

行为纠偏阶段: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强化规则意识。如模拟“考试作弊场景”,引导学生讨论诚信价值,班级作弊事件归零,以及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等效果良好。

2. 跨学科融合

语文课结合班训撰写议论文《利他精神的当代价值》,政治课探讨“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实现价值观的全学科教学渗透。学生作文中提及班训的频率较对照班高45%。

(二)故事塑造:叙事认同的多元载体

1. 班级故事库与新媒体传播

建立“班级故事库”,收录“抗疫志愿者王某”“科创小组发明智能垃圾桶”等案例,并制作短视频在班级公众号发布。某视频点击量超3000次,获校级“最佳文化项目”奖。

2. 成长档案袋与生涯规划

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记录关键事件与反思。2023届毕业生中,75%表示档案袋对其大学专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学生陈某通过档案袋回顾主持班会的经历,最终选择新闻传播专业。

(三)制度保障

1. 双轨积分制的动态优化

设计“个人积分”(如助人+10分)与“小组积分”(如考试均分前三名+100分),定期召开“积分听证会”调整规则。

2. 柔性执行机制

对偶发违纪行为采用“反思—补偿”策略。例如,学生刘某迟到后自愿担任“晨读监督员”,班级迟到率下降75%,该机制被全校推广。

(四)活动强化:仪式感与能力培养并重

1. 教育性活动设计

班级模拟法庭:辩论“是否允许带手机入校”,学生扮演法官、律师,深化规则理解。活动后班级违纪率下降30%。

生涯规划工作坊:邀请校友分享职业经历,学生绘制“生涯彩虹图”,目标清晰度测评值提升70%。

2. 品牌化庆典活动

学期末举办“星光颁奖典礼”,颁发“创新之星”“公益之星”等特色奖项。一名获奖学生表示:“这个奖项让我明白,优秀不仅是成绩,更是品格。”

三、成效评估:多维验证与长期追踪

1. 量化数据

\| 指标         \| 实验班(N=50) \| 对照班(N=50) \| 提升率 \|

\| 本科上线率   \| 93%              \| 78%              \| +19%

\| 利他行为     \| 98%              \| 53%              \| +85%

2. 质性反馈

学生:“班级故事让我相信,平凡人也能创造不平凡。”(摘自2023届周记)

家长:“孩子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规划,甚至带动全家制定年度计划。”(2023年访谈记录)

3. 长期追踪

对20202023届毕业生跟踪显示,85%的学生在大学担任学生干部,显著高于对照班的48%;70%的毕业生认为高中班级文化对其职业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班级文化建设需以科学理论为根基,通过四维联动实现“文化育人”。建议:

1. 推广动态积分制:结合量化管理与情感激励,增强规则灵活性。

2. 构建家校文化共同体: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故事分享会”,例如组织“家长职业日”,学生访谈家长职场经历,深化生涯教育。

3. 开发文化评估工具:设计“班级凝聚力指数”,每学期测评并优化策略。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绽放独特光芒。本研究表明,科学化的班级文化管理不仅是方法的革新,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