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究民族器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王伯服
  
大通媒体号
2025年19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山河林业第一中学校 黑龙江 五常 150232

摘要: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人教版音乐教材,分析了当前初中民族器乐教学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观察等方式,发现目前民族器乐教学存在器乐种类涉及不全面、实践体验环节较少、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最后提出拓展民乐器种类、加强民乐实践体验、创新教学模式等建议,以期为民族器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器乐;初中音乐;应用现状;人教版

引言:民族器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国家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都指出,要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民族器乐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

一、民族器乐教学内容涉及不全面

通过对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的系统分析发现,教材中虽然包含了一些民族器乐作品,如笛子独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等,但从整体上看,所涉及的民族乐器种类还不够丰富全面。教材选编的内容较多集中在常见地吹拉弹打类乐器如笛子、琵琶等,而对二胡、唢呐、古筝、琵琶等同样有代表性和广泛流传度的民族乐器关注不足,未能充分展现我国民族器乐的多样性特征。

以四年级上册《蜗牛与黄鹂鸟》为例,这首富有童趣的歌曲采用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来进行伴奏。然而遗憾的是,除了这首歌曲之外,整本教材中再也没有出现其他任何由二胡演奏的乐曲。这种单一乐曲的选编方式,难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二胡的音色特点、演奏技法及所蕴含的民族音乐风格[1]。通过进一步对比其他年级的教材不难发现,这一问题在各册中普遍存在。久而久之,学生接触和学习民族乐器的类型就会变得较为狭隘和有限。

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对民族器乐的感性认知,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应当注意扩大选编范围,力求涵盖我国各个民族所使用的主要乐器种类。同时,针对每种乐器,教材中都应提供相对充足的作品,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模仿、演奏的过程中逐步积累音乐经验,掌握其基本演奏技能与表现手法。

二、民族器乐实践体验环节偏少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不难发现目前初中民族器乐教学普遍存在实践体验环节偏少的问题。大部分音乐课堂仍然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被动欣赏和机械化领唱为主要教学活动,极少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乐器、体验演奏乐趣的机会。许多学生反映,每学期上民族器乐相关课程的次数本就屈指可数,不到五次,而在为数不多的几节课中,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演奏实践、享受乐器魅力的环节更是少之又少。

即便是在教学相对简单的乐曲如《蜗牛与黄鹂鸟》时,绝大多数学校的活动设计也局限于单纯的演唱,很少能给学生提供尝试用二胡进行伴奏或演奏片段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与民族乐器之间产生了越来越深的隔阂,逐渐失去了亲近和探索的兴趣。事实上,动手实践是学生直观感受乐器特点、积累演奏经验、提升音乐表现力的关键环节。然而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初中民乐教学中,这一环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合理安排。教师更多地将课堂时间用于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动手操练的重要性。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民族器乐实践体验环节的设计与组织。可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时间分配,适当减少讲授环节,为学生动手操作乐器预留充足时间。同时,教师还可因材施教,根据乐曲难易程度和学生水平,灵活设计体验活动。

三、民族器乐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通过深入走访多所学校,广泛调查教师和学生,我们发现当前初中民族器乐教学在教学模式上还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讲授法和示范法,这种“一言堂”式的灌输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容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乏味。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缺乏民族器乐演奏技能的教师而言,他们在课堂上往往只能进行枯燥无味的口头讲解,很少为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示范演奏[2]。

以《蜗牛与黄鹂鸟》的教学为例,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就是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然后逐字逐句地讲解歌词内容,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环节设计,也没有精心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寓教于乐的游戏化体验。在这种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模式下,学生很难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共鸣,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不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民族器乐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地展示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法,引导学生在视听感受中揣摩音乐表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如组织学生合奏乐曲片段、开展即兴伴奏等,在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音乐魅力。

结语:民族器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涵育民族精神具有独特作用。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民族器乐教学责任重大。唯有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民族器乐素养,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小举.基于FMPCK框架的我国初中民族音乐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2]介琼.民族器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现状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