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文本分析研究
摘要: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作为“方法论的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贯穿于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原则、和具体内容当中。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社会系统研究法、社会主体研究法、辩证思维等主要内容为视角,通过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研读与分析可以看到教科书的体例编撰、内容组织和安排是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且相互影响和联系的整体系统,并强调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以科学客观辩证思维来对待历史与现实。这有利于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思路、组织教学内容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大有裨益。
关键词;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内容研究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以人类历史为整体的教材编纂体例
(一)横纵联通:把握中外历史进程的脉络和联系
整个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模块。必修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以下简称纲要上下)是按通史的体例编纂、以时序为基本框架、设立若干学习专题,展现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五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学习专题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的的呈现方式,精选了24个专题。24个专题中选择都是中外历史重大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涵盖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最重要的内容,通过这些专题包含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史实的整体认识,深化对人类历史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深浅贯通:深入探索历史的不同侧面
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模块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具有关联性递进性和提高性[[]]。通过对必修中外历史上主要历史状况和历史脉络的了解,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和传播》三个模块则是在此基础上学习和了解同时期历史上不同国家之间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内容,以及各方面更为深入和广泛的联系。
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以人民群众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的教材内容安排
(一)课标指导: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
课标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时“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唯物史观作为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自萌芽时期就具有鲜明的人本属性。“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是最高的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将现实的、具体的人纳入高中历史课程和教科书正是关照了这一根本属性。
(二)内容表述:文本表述中的方法论意蕴
在教科书内容的表述上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研究方发。第一,对具体历史事实的描述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中,人民的感受和创造的成就是表述的重要内容。如教材中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变法措施深入人心、百姓不堪重负,人民再也无法忍受,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起激烈争议[[]]。第二,对突出历史人物的表述。教材中除了历史事实的铺陈,历史图片和史料呈现,其列举的历史人物更是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从耳熟能详的孔孟、秦皇汉武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到李白杜甫程朱陆王等诗人儒士,再到颜王顾恺之等书法家画家以及斐秀李春等科技发明家。
三、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观点——以辩证思维为指导组织教材内容
(一)体现在贯通的单元学习中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涉及的远古时期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还是中古时期欧洲的西欧、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亚洲的阿拉伯文化,非洲与美洲文明等。它们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上,产生了各自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存条件,造就了与之相应的不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孕育了不同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塑造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二)体现在选修和选择性必修的教材衔接上
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和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中,必修纲要(下)着重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影响。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选修教材则聚焦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这样的教材内容的表述和安排是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递进性的必然要求的体现。
(三)体现在对史事的多维理解客观评价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正是在辩证思维的指导进行的,如对于秦政的评价既指出了秦的暴政,秦法严苛百姓苦不堪言,焚书坑儒在历史上产生的恶劣影响,也肯定了秦朝确定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的交流交往交融。
四、结语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高中历史教材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编写而成,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的鲜明特征。但是怎样理解编写者的意图、厘清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一直是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与唯物史观密切关联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方法论,作为理论的方法论在对历史的主体、对象、以及对于历史的思维上都有有着科学认识,以此为视角可以很好的把握高中教科书呈现了一个横纵联通、深浅贯通的人类整体系统的历史进程和概貌,并在呈现的过程中树立历史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正确历史认识,以及辩证的认识历史现象和事件的辩证思维,为教材的分析提供实用而有效的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卿:《回归历史学科本质凸显历史育人价值——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思路、体例结构及教学建议》,《中国民族教育》,2020年,第11期.
[2]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20年,第71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20年,第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30页.
[5]张海鹏,徐蓝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9年,第7、12、17、34、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