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宜宾市产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研究

——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

吉佳豪 周佳欣 黄健君
  
大通媒体号
2025年26期
成都工业学院

摘要:本科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能够进一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成为了国家推进人才战略的重要步骤,本文基于宜宾市产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当前高校教育促进高质量就业功能指向以及实施路径,为未来解决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问题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高校生涯教育;高质量就业;胜任力

引言

宜宾市当前社会经济产业正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新能源,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因此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本文基于当前成都工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概况以及就业胜任力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毕业生求职素养和当前宜宾市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从而提出相应的教育改革优化路径,以及能够及时调整成都工业学院的就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当前宜宾市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一、成都工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概况

近年来,成都工业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统计数据,2023届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去向落实率高达92.66%,2022年和2021年的就业率也分别达到了93.29%和94.28%。就业率数据表明,成都工业学院目前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效,毕业生在当前宜宾市的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胜任力视角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影响因素构成

胜任力模型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正式提出,戴维指出,胜任力指的是能将某一工作中卓越有成效者和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一个个体性的深层次特征。而高校的就业胜任力是一个更为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高校学生个体,在就业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包括应用型技能,理论知识以及工作态度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能力。胜任力模型中指出,当前影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客观自我认知维度,主观自我认同维度以及生涯准备维度。

客观自我认知维度是指高校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情况,大学的期待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的了解,这个维度学生主要是根据之前自我的学业态度以及早期经验来判断自己的就业方向,是预测学生就业的深层次变量,高校老师以及辅导就业老师可以通过这个维度来干预学生高质量就业。

主观自我认同维度指的是个人对往期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愿景的一个想法,这一维度往往出于学生的主观思考,自我同一性发展较好的学生在入学前就会对自身的性格以及职业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探索,从而为进入职场做准备。

生涯准备维度是指学生,尤其是在毕业阶段,在环境适应和职业选择方面考虑的层次。这关乎学生在高校应用型技能学习过程中对专业认知以及对专业的情感,从高质量就业的层次来说,如果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投入度以及满意度较高,那么学生更愿意立足本专业,去探索更多职业的可能性,更容易取得就业成果。

二、胜任力视角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优化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要想基于宜宾市立足自身的产业需求,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本科学校毕业生就业,成都工业学院须要展开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学科发展与市场结合契合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高校应该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导学生把未来可能发展的职业和所想达到的职业成就与宜宾市的产业发展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就业的过程中能够运用高校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设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就业辅导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生涯理想,促进成都工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提高就业胜任力。

(二)推动校企合作

要想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必须要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工作岗位。当前,成都工业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区域高主要集中于川渝地区,高校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深化宜宾市产教融合,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密切关注宜宾市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开设校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专业,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

(三)整合高质量就业资源

要推动学校学生就业胜任力的提升,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必须要整合当前高质量的就业资源,在学校和社会层面,高校应该结合企业,政府等三方的力量,构建起高质量的就业共同体,创建多元的平台来拓宽当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与此同时,更应该整合就业平台的资源来构建精准化的就业教育体系,让专业知识教学与宜宾市主导产业高度契合,为未来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更多职业的可能。

结语

未来,成都工业学院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让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与宜宾市产业需求高度契合,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为宜宾市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构建高校生涯教育内容体系. 张金元.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12)

[2] “一站式”社区模式下高校开展精细化生涯教育的路径探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郑端生.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4(04)

[3] 大学生生涯教育学科建设思考与探索. 祁超;赵北平;谢宝国.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01)

[4] 发展理念及实践策略:高质量生涯教育的二维审思. 闫震普.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4)

[5] 开展生涯教育 为幸福人生奠基. 朱勇哲.基础教育参考,2012(04)

[6] 修齐治平——谈谈中国人的生涯发展观. 贾利军;贺达豪;徐韵.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02)

[7] 以生涯适应力为导向的高校生涯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王品;刘阳.科教导刊,2024(24)

[8] 大学生生涯思维:内涵、测量与干预策略. 李莎莎;甘诺.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1)

[9] 以高阶能力为导向的高校生涯教育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赫金玲.大学,2020(22)

[10] 朋辈辅导视域下高校生涯教育的路径探析. 张国晨.长治学院学报,2023(04)

作者简介:吉佳豪,出生年:1990年,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省市:甘肃宁县,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称:讲师.

立项编号:2023YB04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