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形启智:小学一年级美术《形的组合》与数学跨学科教学探索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它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学习环境。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跨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深远意义。美术与数学,看似分属艺术与科学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然而深入探究便会发现,二者在图形认知方面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以苏教版一年级美术《形的组合》课程为切入点,开展美术与数学的跨学科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知识,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艺术与科学思维之间自由切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美术 跨学科 教学探索
一、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设计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美术与数学虽然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差异,但在图形知识的教学上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苏教版一年级美术《形的组合》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通过拼接、重叠、添画等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意,进行图形组合创作。而在一年级数学课程中,同样也包含对简单图形的认识、图形分类与计数等内容。这两门课程就如同两条并行的溪流,最终汇聚于图形知识的广阔湖泊,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天然的契合点。
小学一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注意力易分散。在《形的组合》教学中,将美术与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至关重要。数学学科中,学生初步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了解其特征。而在美术课程《形的组合》里,正是运用这些几何图形进行创意组合。
在教学设计上,打破传统单一学科教学模式。不再单纯教授美术技法,也不是孤立讲解数学图形知识。而是将二者融合,以图形组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感受数学图形的变化与规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大小、颜色的圆形、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体会图形的对称、重复等数学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体现。这种整合创新的教学设计,既能让学生在有趣的美术创作中巩固数学图形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提高综合素养。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整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直观的美术创作相结合,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课堂趣味
为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形的组合》教学中,教师不妨匠心独运,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圆形、方形、三角形拟人化为圆圆、方方、三角,讲述它们在形状王国里展开激烈竞赛,角逐形状之王的奇妙故事。在故事中,圆圆凭借自己的圆润和灵动,在各种场景中自由穿梭;方方则以其规整和稳定,搭建起一座座坚固的建筑;三角则依靠自己的独特形状,成为了支撑物体的重要力量。它们各显神通,互不相让。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对三种基本图形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种故事情境的创设,如同为枯燥的图形知识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彩衣,使其变得生动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故事中传递的团结协作精神,宛如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无声的情感教育,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完美结合。在故事情境的引领下,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图形世界,更容易融入课堂教学,积极投身于后续的学习活动中。
三、细心观察生活,发现组合方法
在《形的组合》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各种图形组合的奇妙密码。课程中可以精心展示生活中不同场景的精美图片,如欧洲古典花园中,圆形、方形、三角形巧妙搭配,营造出的和谐布局。在凡尔赛宫的花园中,圆形的喷泉池位于花园的中心,周围环绕着方形的花坛和三角形的灌木丛,形成了一种对称、规整的美感。童话书插图里,三个图形相互组合,勾勒出的梦幻场景。在儿童读物插图中,三角形的屋顶、方形的房屋和圆形的窗户,共同构建出了一个温馨的童话世界。法国画家风景画中,图形组合所营造出的诗意氛围。在莫奈的画作中,圆形的太阳、方形的农舍和三角形的山峦,通过色彩和光影的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并组织学生热烈讨论这些图形的组合方式。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发现形的组合之美,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还能将美术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如同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生活的土壤中。同时,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的细微之处,获取创作的灵感。此外,从数学的视角来看,学生在寻找和分析图形组合的过程中,对图形的空间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如同在艺术与数学的交叉小径中漫步,进一步促进了美术与数学知识的深度融合。
四、教师创意示范,发散学生思维
在学生对图形组合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的创意示范,如同在学生思维的原野上点燃了一把火炬,对发散学生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以“只用单一图形组合有点单调”为引导,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更丰富的形的组合方法。教师精心选出椭圆形和半圆形纸片,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贴一贴、添一添等步骤,创作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秋天树林图。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详细讲解重叠、添画等组合方法,如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创意之门。例如,教师可以将几个椭圆形重叠在一起,形成树干的形状,再用圆形纸片作为树叶,贴在树干周围。在添画环节,教师可以用彩笔为树干画上纹理,为树叶添加颜色,使画面更加生动。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涂胶的小窍门,如将胶棒均匀地涂抹在纸片的边缘,避免弄脏小手,为学生的创作之旅保驾护航。
在跨学科教学的视野下,教师示范过程中对图形数量、形状搭配的讲解,如同在数学与美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图形关系提供了直观的案例。例如,在讲解用图形组合成动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图形的数量和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才能使动物的形态更加逼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美术创作的同时,也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积极展开评价,升华课程主题
通过多元评价,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如同站在不同的山峰,领略不同的风景,学习到更多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拓展视野。此外,在课后拓展环节,展示体现传统美德的形状组合宣传海报,讲解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同为学生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升华课程主题。例如,展示一幅以 “尊老爱幼” 为主题的海报,海报中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组合成了老人和小孩的形象,通过色彩和构图的巧妙运用,传达出了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从跨学科角度来看,评价过程中对作品中图形数量、空间布局的分析,如同在数学的海洋中探索,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对作品创意和文化内涵的探讨,则如同在艺术的天空中翱翔,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六、结论
这种跨学科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跨学科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跨学科教学在小学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做到以形启智、绘形启思、借形育人,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许岑(1986.12),女 汉族 江苏常州人,中小学一级美术教师,学历,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