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校园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提升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研究
摘要:校园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已成为学校管理与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在提升学生安全素养方面发挥着潜在而深远的作用。本文从当前学生安全意识的现实困境出发,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安全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应用瓶颈,探索有效融合策略,以增强教育实效性,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防范”转变,提升校园整体安全治理水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安全;防范能力
一、当前校园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安全认知存在片面化倾向
部分学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缺乏系统认知,存在将安全教育等同于事故通报或应急演练的片面理解。这种认知局限导致其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缺乏预判意识与行动指引。大多数学生将安全问题理解为与自己无关的偶发事件,忽视了网络暴力、心理伤害等非物理性风险的防范重要性。在常规教学中,安全教育多以应付检查为导向,缺乏情境渗透和行为指引,未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安全知识框架。这种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使得安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发挥真正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安全导向整合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多集中于国家发展、道德修养、理想信念等宏观主题,缺乏与学生切身安全问题的深度结合,致使其对现实行为指导力不足。教材中对校园暴力、网络诈骗、心理危机等内容涉及较少,教师在课堂中缺少将理论与校园安全实践有效对接的意识。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思想政治课程未能将“安全素养”纳入育人导向,忽视其对学生生活能力与社会适应力的支撑作用。这种内容结构上的脱节,使得思想政治课在提升学生防范意识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抽象性与边缘化。
(三)教育方法与学生认知方式存在脱节
思想政治课教学仍以教师主导的灌输式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安全经验与心理认知特点的深度回应。在安全教育融入方面,缺少具有真实情境和体验参与的教学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与主动思考。受课时安排限制,教师往往难以对安全教育内容进行专题化处理,缺乏长期性与系统性,导致教育效果零散化、短期化。在评价机制上,也未能建立对学生安全意识、判断力和行动能力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防范行为的引导效果缺乏反馈支撑与行为闭环。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安全防范中的融合路径
(一)构建安全意识导向的课程目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实效性转型,需在课程目标中嵌入“安全素养”维度,使安全意识成为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目标设置应包括基本安全知识的理解、安全情境下的道德判断能力、安全责任意识的建构等层次。课程内容设计可从校园生活实际出发,将校园欺凌、舆情安全、生命教育、公共秩序等议题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在社会事件的评析中建立自我防范意识。通过设定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理解“安全即责任”的价值逻辑,强化安全问题中的伦理判断与规范意识。在教学评估中引入情境模拟表现与安全案例决策分析,推动课程目标从知识掌握转向能力构建,使安全素养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成为可感知、可实践、可评估的核心指标,提升课程对现实生活的回应力。
(二)深化情境教学法在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安全的结合需摆脱抽象说教模式,通过情境教学法实现知识内化与行为外化的融合路径。教学设计中应注重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现实冲突与情绪张力的场景素材,如网络暴力中“围观与举报”的道德困境、地震逃生中的自我与集体抉择等,将安全问题转化为道德思辨的课堂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多种角色体验中进行价值判断,激发他们在风险情境中的责任认同与行动选择。利用影视作品、校园事件重演、实地观察等方式重构安全事件发生逻辑,让学生在多重路径中检视“危险—判断—行动”的心理过程,构建行为预设图式。课堂讨论可结合学生现实经历,探讨“我在这种情境中会怎么做”,通过个体差异化表达增强对安全教育内容的认知深度与行为迁移力,推动学生形成主动防范、理性应对的综合素养。
(三)搭建校园安全德育协同育人机制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安全防范中的实效性,需通过机制构建推动德育系统协同联动。学校应设立“校园安全思想教育推进小组”,由德育部门牵头,联合政教处、心理室、安全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制定以学生安全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年度工作计划与活动清单。思想政治教师参与安全主题班会、法治宣传月、应急演练等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现从“课程讲授”向“全员育人”转型。通过主题教育月、微课视频制作、安全情景剧展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教育内容创设,增强体验感与代入感。教师应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与反思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其构建社会责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逻辑体系。在家校协同方面,可邀请家长参与“家庭安全教育工作坊”,构建覆盖课堂、实践、家庭的全域安全教育格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创新评价机制提升教育闭环效应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对安全素养的评价大多依赖课堂表现与笔试成绩,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防范意识与实际能力。优化评价机制应注重过程性、行为性与情境性的结合,构建基于情境判断与实践参与的综合评价模型。教师可设计“校园安全观察日志”,要求学生定期记录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建议,作为日常德育考核的一部分。通过组织“安全挑战任务”,如模拟灾害逃生演练中的指挥任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任务等,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思维判断与执行能力。建立“学生安全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其在各类安全活动、主题讨论、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表现,形成纵向发展数据。结合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引导其反思自身在安全行为中的角色认知与价值选择,在反复体验中强化行为转化,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中的闭环育人功能。
结束语:校园安全建设是系统工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承担着价值引领与行为塑造的双重任务。通过目标体系重构、教学手段创新、机制协同与评价改革,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针对性与行为转化力,为学生构筑安全意识防线,培育其责任感与判断力,实现从思想启迪到行为养成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戈丽薇.思政课教学与校园安全教育的结合路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2):45-49.
[2]付秀芬;闫晓静.基于协同育人的校园安全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