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自主探索,快乐游戏
——探讨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形成局部,对于推动幼儿自动探究,着手操作和群体交流有着重要意义,材料作为区域活动的关键媒介,其投放方式会径直影响幼儿的参与度和游戏质量,文章从幼儿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就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层次性和趣味性加以探讨,并给出改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操作方法,从而达成“自动探究,愉悦游戏”的教育目的,促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幼儿自主性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支持幼儿个性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活动重视以幼儿为中心,促使幼儿在自己选择,自己作主的环境里去探寻和创建。材料是区域活动的关键资源,也是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其探究行为的重要载体,合理而有效的材料投放既能加强活动的开放程度和趣味感,又可以满足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学习需求,当前,在区域材料投放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同质化,目的不够明确,与教育目标相脱节之类的问题,所以研究并改善材料投放策略,有益于营造出更具支持性和生成性的游戏环境,从而切实发挥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良好作用。
1.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核心价值
1.1 材料投放:幼儿自主学习的关键支点
材料作为幼儿与环境、 它是同伴和教师互动的重要媒介,在区域活动中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合理投放材料,可以引导幼儿自主察觉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进而在不断探究和尝试中优化认知,优化能力。幼儿经由对材料的多次操作,观察和拼合,渐渐养成“用手带动脑”的学习模式,在没有成人强行介入的状况下,幼儿能遵照自己的兴趣挑选游戏材料和活动内容,这种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就是自主学习的表现,材料激发出来的好奇心,探寻欲和表达欲,是支撑幼儿自发性学习和形成经验的关键途径。
1.2 材料类型彰显教育目标的层次引导性
不同种类、 各层区域活动材料包含着教师的教育意向,在游戏进程中渐渐引领幼儿朝着特定的发展方向前行,材料种类越丰富,就越能给幼儿带来多元的操作感受,使得在活动中找到新玩法,出现新的认知矛盾并得到学习机会,积木,沙子之类的基础材料可适应感官操作需求,结构性材料能够唤起建构行为与逻辑思维,情境类材料更多关注社会性行为的模拟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1.3 材料环境营造彰显教师专业支持内涵
区域材料投放并非仅仅是物品的放置,其更多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准备充分的区域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这也显示出教师对于幼儿发展具备敏感性与领悟力。教师挑选和投放材料时所秉持的教育价值观,幼儿观及其对活动发展的预先判断,这些会给幼儿学习进程以有力支撑,教师借助动态调节材料,观察幼儿操作方法并记录相关行为表现,不断完善投放策略,营造有利氛围。
2. 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投放优化研究
2.1 基于兴趣差异的个性化材料布局实现方法
在区域活动当中,重视幼儿的兴趣差异乃是改善材料投放策略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深入把握每个幼儿在活动喜好,操作方式以及游戏偏好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从而有目的地安排材料。比如对于喜爱建构类游戏的幼儿,可以投放各种形状,不同材质的建构元件,并且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来促使不断探究;而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以在语言区放置具有故事性的图书,手偶,简单的对话卡片等材料,唤起叙述和表达的欲望,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不能有“一刀切”“模式化”的做法,要借助不同的投放方式激发各个幼儿的操作兴趣和发展潜力,使得所有幼儿都能从材料当中寻到自身表达和成长的机会。
2.2 层次推进满足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强调
要改善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状况,就得全面考量幼儿认知发展以及能力形成所具有的阶段性特点,教师应当依照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恰当预设材料的操作难题和思维考验程度,做到由简单到困难,从单一到繁杂逐步递进。以科学探究区为例,可以先利用感官材料引导幼儿认识物体的基本特性,之后慢慢采用像磁铁,水管之类操作性更强的实验工具,从而引导幼儿做更复杂的推理并验证假设,在美工区,材料的层次能够从单色颜料向混色调色,创意拼合等方向逐步提升,经由这种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材料投放策略,教师既可以引领幼儿不断深入参与活动,又能够渐渐推动幼儿的认知,动手能力以及创造力一同发展。
2.3 注重材料趣味性以激发探索动力和游戏热情
材料若想吸引幼儿自动投入游戏,趣味性十分关键,教师挑选和设计材料时,需紧紧抓住“游戏性”这个核心观念,重视材料自身具有的互动性,新奇性和可变性。教师可采用自然物,废旧物,低结构材料等,引领幼儿创造性地使用并加以拼合,以此拓宽游戏范围,把纸筒,旧布料和木块放在一起拼搭,既可以用于角色扮演,又能够成为建构工具,使得材料功能越发丰富,在故事区,教师依照当前幼儿热衷的主题,定时更换与之有关的道具和情境卡片,进而维持幼儿的新鲜之感和参与热情。
2.4 强化动态调整以提升材料投放适应性
材料投放并非一劳永逸的静态过程,它会伴随幼儿兴趣的改变,能力的发展以及活动的生成而不断做出动态调整,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之时,要始终敏锐地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抓住兴趣所在及其发展变化,并依照活动生成状况适当地对材料实施增减或者执行重新合成调整。当察觉到幼儿对某类材料的操作变得机械,缺少新奇感的时候,就要考虑采用具有挑战性的替换材料或者添加情境元素,从而推动游戏向纵深发展,教师还要定时组织小组交流,归纳幼儿在材料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提出的建议,将此作为调整的依循标准之一,借助材料的“回应性更新”,既可以保留区域活动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又能够不断优化材料对幼儿学习起到的支撑作用,使得活动空间切实成为幼儿发展的“第三课堂”。
3.结束语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重要操作形式,其关键之处在于经由材料和环境给予有效的支撑,引发幼儿积极探究并自主学习。改良材料投放策略既是对教育资源展开科学安排,也是深入尊崇幼儿发展规律的体现,遵照幼儿兴趣存在差异这一情况,采用分层推进,以趣味为引领且可动态调节的材料投放策略,就能营造出更为机动,形象且生成性更强的区域活动环境,使得幼儿在愉悦玩耍之际达成身心成长,并收获学习经验,日后执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材料投放的敏锐感知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从而让区域活动切实成为推动幼儿全方位发展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 李燕.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策略研究[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3(10): 36–38.
[2] 郑美玉. 区域活动中教师支持策略的优化路径[J].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 2022(11):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