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一体化理念的智能化建筑电气室外亮化照明设计施工技术体系构建

任小凡
  
大通媒体号
2025年28期
和帆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基于一体化理念构建智能化建筑电气室外亮化照明设计施工技术体系至关重要。本文深入探讨该技术体系的构建,分析设计原则、关键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为提升室外亮化照明工程的智能化水平与整体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一体化理念;智能化建筑;室外亮化照明;设计施工技术体系

1 引言

智能化建筑电气室外亮化照明不仅能美化建筑外观、营造舒适夜间环境,还体现了建筑的智能化与现代化水平。一体化理念强调设计与施工各环节的协同,打破传统设计与施工分离的壁垒,使整个室外亮化照明工程在功能、美学与技术上达到高度统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技术体系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2 基于一体化理念的设计原则​

2.1 智能化与功能性融合原则​

2.1.1 智能照明控制设计​

采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如基于物联网(IoT)技术的照明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光照度、人员活动等信息,自动调节灯具亮度、开关时间。例如,在人员密集区域,当检测到人员活动时,自动提高照明亮度;在光照充足时,降低灯具输出功率,实现节能与按需照明的功能融合。​

2.1.2 照明功能分区设计​

根据建筑室外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照明功能分区。如在建筑入口、停车场、景观区等设置不同亮度、色温及照明方式的灯具。入口处采用高亮度、显色性好的灯具,以确保人员进出安全与建筑形象展示;停车场注重均匀照明,满足车辆停放需求;景观区运用彩色、动态照明灯具,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提升景观吸引力。​

2.2 节能环保原则​

2.2.1 高效节能灯具选用​

优先选用发光效率高、能耗低的 LED 灯具。LED 灯具具有长寿命、低功耗、响应速度快等优点,相比传统照明灯具,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同时,选择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灯具,如精准配光的灯具,减少光污染,提高光能利用率。​

2.2.2 节能控制策略制定​

除智能照明控制外,采用分时分区节能控制策略。根据不同时间段和区域使用频率,设定不同的照明模式。如在深夜时段,降低非关键区域照明亮度或关闭部分灯具;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段,切换至特定照明场景,既满足照明需求,又实现节能目标。​

2.3 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

2.3.1 电气安全设计​

严格按照电气安全规范进行设计,确保电气线路绝缘良好、接地可靠。对灯具及电气设备进行防护等级设计,如室外灯具采用 IP65 及以上防护等级,防止灰尘、雨水进入,避免电气故障引发安全事故。​

2.3.2 系统可靠性设计​

构建冗余的照明控制系统,当主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备用系统能自动切换投入运行,确保照明不间断。同时,选择质量可靠的电气设备与材料,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

3 一体化设计施工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施工技术

3.1 强弱电系统一体化施工技术

3.1.1 线路敷设技术

强弱电线路敷设遵循相关规范,保持安全距离,防止电磁干扰。采用线槽、线管等方式进行线路敷设,确保线路整齐、有序。在穿越建筑物伸缩缝、沉降缝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避免线路因建筑物变形受损。

3.1.2 设备安装与连接技术

照明灯具、智能控制设备等安装牢固,确保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在设备连接方面,严格按照电气连接标准进行操作,保证接线牢固、接触良好。例如,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确保控制模块与灯具之间的通信线路连接正确,实现稳定的控制信号传输。

3.1.3 跨专业协同施工要点

在施工过程中,强化电气、结构、景观等专业间的协同。电气施工人员与结构工程师密切配合,确定灯具安装的结构承载点,保障安装稳固;与景观设计师沟通,确保照明效果与景观设计意图一致,避免灯具安装位置影响景观布局,通过跨专业协同,提升施工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3.2 智能控制系统施工技术

3.2.1 传感器安装技术

根据智能照明控制需求,合理安装各类传感器,如光照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等。光照传感器安装在能准确感知环境光照度的位置,避免遮挡;人体红外传感器安装在人员活动频繁区域,确保检测范围覆盖全面,且安装高度、角度符合检测要求。

3.2.2 系统调试与优化技术

在智能控制系统安装完成后,进行全面调试。对传感器参数进行校准,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对智能控制程序进行测试,验证照明控制逻辑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实际运行测试,对系统进行优化,如调整灯具调光曲线、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系统性能。

3.3 防雷与接地施工技术

3.3.1 防雷装置安装技术

在建筑物高处及照明灯具集中区域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防雷装置。避雷针安装高度符合防雷要求,避雷带沿建筑物边缘敷设,确保防雷保护范围覆盖整个室外亮化照明区域。防雷装置的引下线截面积满足雷电流泄放要求,且连接可靠。

4 一体化设计施工技术体系的质量控制

4.1 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4.1.1 设计审核机制

组织电气、照明、智能化等多专业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联合审核。重点审核设计是否符合一体化理念,如智能控制系统与照明设计的协同性、强弱电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等。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确保设计质量。

4.1.2 设计变更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若因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设计变更,严格按照设计变更管理流程执行。由施工单位提出变更申请,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变更,确保变更后的设计仍能满足工程质量与一体化要求。

4.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4.2.1 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材料与设备采购制度,选择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对进场的材料与设备进行严格检验,如电线电缆的绝缘性能检测、灯具的光学性能检测等。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杜绝不合格产品用于工程施工。

4.2.2 施工过程质量监督

安排专业的质量监督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督。重点监督强弱电系统施工工艺、智能控制系统安装调试、防雷与接地施工等关键环节。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下达整改通知,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技术标准。

4.3 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4.3.1 分项工程验收

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分项工程验收。如照明灯具安装工程验收、智能控制系统验收、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等。验收内容包括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工艺是否规范等,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4.3.2 整体工程验收

在整个室外亮化照明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整体工程验收。对照设计文件,对工程的功能、性能、外观等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实际运行测试,检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照明效果是否达到设计目标等,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符合基于一体化理念的智能化建筑电气室外亮化照明要求。

5 结论

基于一体化理念构建智能化建筑电气室外亮化照明设计施工技术体系,涵盖从设计原则制定到关键施工技术应用,再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通过遵循智能化与功能性融合、节能环保、安全性与可靠性等设计原则,运用强弱电系统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防雷与接地等施工技术,并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室外亮化照明工程的智能化水平与整体质量,满足现代建筑对室外照明的多元化需求,为城市夜景增添魅力的同时,实现建筑的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电气系统的智能化设计[J].电子制作,2020(14):30-31+44.

[2]杨帆.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3):142-14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