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地方应用型高校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刘心声 李伦彬
  
大通媒体号
2025年28期
黑河学院 黑龙江省黑河市 1643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通过分析乡村振兴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特点,提出了构建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原则、策略及实施路径。该模式旨在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农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地方应用型高校;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构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农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乡村振兴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信息技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精准农业需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乡村振兴对掌握信息技术、能够将其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

(二)农村社会治理需求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如智慧村务、农村电子商务监管等,能够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这要求农村社会治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社会治理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

(三)农民信息素养提升需求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提升农民的信息素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培养能够深入农村、指导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才,帮助农民掌握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产教融合原则

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在构建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注重与农业产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二)跨学科融合原则

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注重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如农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导向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构建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服务乡村原则

服务乡村振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使命。在构建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乡村情怀和服务意识,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应注重三个关键方面:首先要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群,增设农业信息技术、农村电子商务等交叉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其次要重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引入真实项目案例等方式,确保实践教学比重不低于40%;最后要建立课程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保持课程体系的时代性。特别要开发"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特色课程模块,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需实施"引育并举"策略:一方面要重点引进具有产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结构;另一方面要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企业挂职、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建立教学创新激励机制,支持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改革,重点培育一批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农业应用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提升其服务三农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要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组建由校企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在科研创新方面,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在就业创业方面,建立企业导师制,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重点与农业龙头企业、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要实现"四阶递进":基础实验阶段着重技能训练,专业实训阶段强化项目实战,企业实习阶段深入产业一线,毕业设计阶段解决实际问题。要重点建设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特色实训室,开发基于真实场景的实践项目。定期组织"三农"服务实践团,让学生参与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在实践中培养知农爱农情怀。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地方应用型高校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乡村振兴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二)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估。确保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加强与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农村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和科研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服务乡村的能力。同时,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六、结论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构建适合的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农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推动农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参考文献

[1] 靳婷,朱玉磊,杨莹.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5, 5 (01): 159-162.

[2] 何苏芸. 乡村振兴视角下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 22 (04): 62-65+71+110.

课题: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JB1422656。

第一作者:刘心声,男,1969年11月出生,山东省鄄城县人,汉族,硕士研究生,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软件工程、人工智能。

第二作者:李伦彬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