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任务驱动式分组教学法在研究生社会心理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基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刘映杰 通讯作者 王赫
  
大通媒体号
2025年31期
华北理工大学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硕士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该课程中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并加以整合运用,是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及全面育人的共同需求。本文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为例,探讨任务驱动式分组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策略,重点分析如何通过任务设置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

关键词:任务驱动;分组教学;课程思政;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应用心理的必修课程之一,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社会有关的心理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群体,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与沟通能力,较好的融入社会生活[1]。作为心理学领域的核心课程之一,社会心理学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具备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教育、管理、营销等多个领域[2]。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社会心理学课程面临着显著的教学挑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高效传递理论知识,但容易导致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低、批判性思维欠缺、知识迁移能力不足等问题[3]。其次,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性要求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理解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更应培养其运用理论解释和干预社会问题的能力。

此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研究生("Z世代")的学习特征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研究表明,当代学生更适应互动性、体验式和协作化的学习方式,而社会心理学中涉及的群体动力、社会影响等现象,恰恰需要通过协作探究才能深刻理解。这种教学需求与传统单一讲授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上述挑战呼唤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任务驱动式分组教学法通过设置真实社会情境任务、组织协作探究、强调学习成果产出等特征,有望突破当前教学困境。同时,该方法也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天然载体——在分析社会心理现象时,可自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等思政元素。

一、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 3 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在教育部指导下,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溶盐入汤”的理念,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所有课程,融入教学与实践的各环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5] 。由此可见,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与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的地位同等重要。

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思政目标可以归纳为:将科学精神、奋斗意识、道德责任、家国情怀四大方面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的归纳。就科学精神而言,从教学认知对人的态度、行为的影响,重建认识和理解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自觉地观察外部信息,发展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的能力。在奋斗意识培养方面,课程重点围绕自我认知、社会互动、等核心内容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道德修养塑造方面,通过探讨个体与环境、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使学生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在爱国情怀培育方面,通过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发展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支撑作用。这种多层次的价值观引导体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了思想境界的全面提升。

二、任务驱动式分组教学法的优势

任务驱动式分组教学法是一种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提出的任务驱动下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生个人单独学习遇到问题无法完成,转变为通过小组成员讨论协作完成,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7]。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在:首先是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在讲授式课堂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理论知识,缺乏深度思考和实际应用的机会。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真实事件相结合理论知识的方法,设置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建构性对齐”理论也曾指出,当学习任务与真实世界问题结合时,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深度学习策略,而非浅层记忆[8]。其次,任务驱动式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架构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其核心价值在于解释和干预社会问题,但传统教学常止步于理论探讨。因此,任务驱动法的实践路径,如情景化任务,跨场景应用等更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调整理论框架,避免机械套用。再者,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任务驱动式分组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与"分组协作"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动态学习系统。该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传统讲授式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更通过真实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小组协作机制的建立,实现了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三维统一。

三、思政元素的整合与运用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天然具有价值导向性,若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可能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技术性分析,而忽视其背后的社会正义问题。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够确保学科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寓于专业教学之中[9]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科知识体系深度融合。从教学实施层面来看,应当把握两个关键点:其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使价值引导与专业知识的传授自然衔接;其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互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系统性创新:教学内容方面,立足学科特点,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统一;教学方法方面,通过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心理测评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实现价值认同。

任务驱动式分组教学法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真实任务情境的创设、协作探究的实践引导以及价值观的潜移默化渗透,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素养,更在专业学习中实现了价值塑造的目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表明,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其教学不应仅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而应通过任务驱动与分组协作,引导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最终,课程思政的目标——“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将在学生的主动探究、知识应用与价值认同中自然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雪莹,刘苇江.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整合与运用[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4,(08):123-125.

[2]贾林祥.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12.262.

[3]Smith E R, Mackie D M. Group-based emotions over time: Dynamics of experience and regulation[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21, 47(7): 1135-1151.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2019-03-18) [2024-06-03].

[5] 刘海鹰,刘昕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与设计[J]. 大学教育,2020(4):25-28.

[6] 周兆兵 , 郭晓磊 , 曹平祥 . 基于 OBE 教育理念的木材加工机械与刀具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12(51):277-278.

[7] 刘畅 , 赵海波 , 周秋淑 , 等 . 卓越计划下本科毕业环节的协作式培养及考评体系 : 以烟台大学为例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12):71-73.

[8] Biggs J. Enhancing teaching through constructive alignment[J]. Higher education, 1996, 32(3): 347-364.

[9] 高志强 .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4):115-119.

项目:河北省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KCJSX2025055);2023年河北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管理心理学》;2023年度华北理工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L2306);2024年度华北理工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ZJ2414);2024-2025年度华北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综合改革项目(YB18010324-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