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融合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 本论文聚焦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融合,深入探讨劳动课程与德育、科学、人工智能学科融合的价值、途径与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揭示学科融合对提升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加强教师培训、整合课程资源等实施建议,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学科融合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受到广泛关注。农村小学由于其独特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条件,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面临诸多挑战。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融合,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方面起步较早,如德国的 “双元制” 职业教育模式,注重劳动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美国通过项目式学习,将劳动教育融入科学、技术等学科。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但针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研究仍相对不足,尤其是在与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融合方面的探索较少。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理论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典型实践案例进行剖析。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农村小学实际,系统探讨劳动教育与德育、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融合的具体路径,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施建议。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价值体现在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助力国家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与竞争力。
(二)学科融合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学科融合有助于发挥学生不同智能优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情境与资源,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科融合能够整合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同时,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德育融合的思考与探索
(一)融合的价值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能够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团结协作等品德素养,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领悟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通过参与劳动,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身对家庭、社会的贡献。
(二)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学校可通过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如设置劳动宣传栏、评选劳动之星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劳动课程中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如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通过家校社多方联动,共同引导学生践行劳动价值观。
(三)融合案例分析
我校为各年级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劳动清单,将德育目标融入日常劳动任务,如整理家务培养责任感,参与村街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多彩课程的开展,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科学融合的思考与探索
(一)融合的必然性
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等能力方面目标一致,且在植物种植、手工制作等内容上存在相通性。学科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劳动中理解科学原理,在科学学习中指导劳动实践。
(二)融合的课程内容与方式
以种植农作物为例,将植物生长规律、光合作用等科学知识融入劳动课程,让学生在种植过程中观察记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可采用整合式、主题式和项目式等教学方式,如开展 “校园植物观察与养护” 主题项目,实现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融合案例分析
我校建立了劳动教育实验田,推行 “劳动 + 科学” 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种植园建设,学生在播种、施肥、收获过程中,学习土壤改良、作物生长周期等科学知识,提升了实践操作与科学探究能力。
五、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思考与探索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劳动形式,对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劳动教育需与时俱进,培养学生适应智能时代的劳动技能与思维。
(二)融合的内容与策略
在我国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无人机播种、灌溉,智能化种植等技术已非常成熟。我校结合这一技术变革,将AI技术应用到劳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学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养护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从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等多维度评价学生。利用线上平台与虚拟现实技术,拓展劳动教育教学空间。加强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优化师资队伍。
我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 “智能农业小助手” 项目。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利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到手机端或电脑端。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判断农作物是否需要浇水、施肥,远程控制灌溉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智能农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劳动相结合,体会到科技对传统劳动的革新作用,提升了数字劳动素养 。
(三)融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融合过程中面临技术设备不足、教师能力有限等挑战。可通过政府支持、校企合作等方式改善硬件条件,开展教师专项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六、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融合的实施建议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融合能力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专题培训,鼓励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分享融合教学经验,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二)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学校应统筹规划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设计综合性教学项目,使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互渗透。
(三)建立评价体系,促进融合发展
构建包含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劳动素养与学科融合学习效果,以评价促发展。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会、亲子劳动活动等方式,引导家长重视劳动教育,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德育、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融合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探索,已形成多种可行的融合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案例选取范围有限,未来可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深入探讨学科融合的长效机制。同时,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需持续关注劳动教育与新兴学科融合的新趋势、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顾建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 [J]. 中国教育学刊,2020 (03):1-6.
[3] 李政涛。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 高阳小学 “劳动清单” 赋能学生成长 [EB/OL].(2024 - 05 - 10)[2025 - 01 - 15].
[5] 雅塘村小学 “劳动 + 科学” 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EB/OL].(2023 - 12 - 20)[2025 - 01 - 15].
此文为廊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新时代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23146 课题类别: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