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数据时代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守正创新策略探析

刘恒
  
大通媒体号
2025年41期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博乐 833400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深入剖析现状,全面论述阐释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的基础理论、创新必要性及其原则,并在理念、内容、方法、机制四个方面实现创新,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的融合路径。结合当前新媒体的发展态势,重点阐述新媒体对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借助现代新媒体拓展大学生“云思政”国情教育的有效途径。探讨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守正创新策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精神的边疆建设者,助力边疆稳定与民族团结。

关键词:大数据;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为边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机遇。边疆地区在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区域发展中占据特殊地位,而边疆高职院校肩负着为边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2021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红色理想。“云思政”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为边疆高职院校突破资源限制、拓展教育空间提供了可能。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中,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为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助力其实现守正创新,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民族团结精神的边疆建设者,对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现状分析

“云思政”国情教育是在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构建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国情教育注入了特定的内涵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国情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国情发展趋势的能力。借助线上思政教育平台这一媒介,深入探析边疆高职院校在思政国情教育中的有效育人路径。国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唯有对国内国情及全球格局发展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在多元声音中坚守初心。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本国国情和世界舆情动态的关注,激发他们承担时代使命的热情,增强思想定力。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边疆高职院校的“云思政”国情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和机遇,“云思政”赋能使得国情教育的优势更加显著,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丰富教学资源,打破地理限制

大数据技术助力边疆高职院校突破地理限制,易于获取更加丰富的国情教育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在线课程平台等渠道,教师可获取最新的国情数据、政策解读及学术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借助“云思政”平台,边疆高职院校能够开展多样化的国情教育活动,如在线讨论、互动直播、国情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提升学生参与度,还增强其对国情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大数据分析精准描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知识掌握情况,教师据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国情教育资源和学习路径,提升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通过中国知网、超星学习通等平台获取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题讲座视频;还可引入全国优秀高校的国情教育课程资源。这些丰富资源汇聚于“云思政”平台,为边疆高职院校的国情教育奠定坚实的内容基础。

(二)创新教育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度

教育形式不断创新,借助“云思政”平台,边疆高职院校的国情教育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生动活泼。传统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体验有限,而“云思政”平台为教学创新提供广阔空间。教师可组织在线讨论,围绕国情热点深入交流,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通过互动直播,实时解答疑问,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还可举办国情知识竞赛,以游戏化方式巩固知识,提升学习动力。

这些创新形式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极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学习者。例如,在国情知识竞赛中,学生通过组队合作、答题挑战加深理解;在线讨论和互动直播中,充分表达观点,拓宽视野,培养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这些互动性强的“云思政”活动,有效增强学生对国情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促进知识内化与运用。

(三)精准教育服务,提升教育效果

大数据技术为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提供精准数据分析工具。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学习时长、在线活跃度、知识点浏览频率等,教师精准描绘学生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这种画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优劣势,量身定制个性化资源和学习路径。

例如,大数据分析发现某些学生在经济发展知识点上薄弱,教师可推送相关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设计针对性练习。同时,根据学生进度和需求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每位学生获得适合的发展。这种个性化服务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使“云思政”国情教育更精准、高效地服务于学生成长与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特点

(一)数据赋能与精准施教

在大数据时代,边疆高职院校的“云思政”国情教育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其中数据赋能是其重要优势之一。大数据技术为“云思政”国情教育提供了海量信息和精准分析能力。通过对学生网络行为、学习轨迹和社交互动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偏好及学习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关注热点,针对性地推送国情教育相关内容,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施教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育质量。

(二)云端平台与资源整合

依托云计算技术,边疆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云思政”教育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国情教育素材,如视频、音频、图文资料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学习,极大提升了教育的便捷性和覆盖面。

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抽象的国情教育内容具象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例如,通过 VR 技术模拟边疆地区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等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加深对国情的理解。同时,平台还支持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促进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同时,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策略,确保教育效果。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讨论发言、作业提交等数据的分析,教育者可以发现学生在国情认知上的偏差或困惑,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引导。

(三)多元融合与文化浸润

边疆高职院校的“云思政”国情教育注重多元文化融合,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又尊重和包容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内容可以融入边疆地区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发展成就等元素,通过“云思政”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云思政”平台发布社会实践任务,如调研边疆地区的发展变化、参与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守正创新国情教育研究策略

(一)优化教育资源整合,赋能国情教育

边疆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校内外丰富的国情教育资源,构建涵盖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多维度的国情教育资源库。通过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获取权威且准确的国情数据,并进行系统分类和数字化存储,以便教师和学生随时便捷调用。同时,结合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民族文化特色,开发针对性的国情教育课程模块,如“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与国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专题课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边疆地区在我国国情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利用大数据监测技术实时追踪国情数据变化及社会热点动态。通过“云思政”平台,将优化整合后的国情教育资源进行共享与推广,打破校际资源壁垒。边疆高职院校之间可相互借鉴、共享特色课程模块和教学案例,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此外,与内地高校开展国情教育合作交流项目,分享边疆地区的国情教育资源与特色经验,拓宽学生视野,提升边疆高职院校在国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例如,当国家出台新的边疆发展政策、民族团结举措或在边疆地区取得重大建设成果时,及时将相关信息更新至资源库。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与更新,定期收集他们的反馈和建议,持续优化资源内容和结构。

(二)创新教育模式,形成高效育人模式

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知识薄弱点等进行精准分析,生成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画像。

结合边疆地区特点,针对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多元的民族特色,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国情教育课程模块。例如,设计“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与国情”课程模块,深入探讨边疆地区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戍边文化,以及如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分析这些文化元素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主题,开发专题课程。从历史角度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展示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共同抵御外侮、携手建设国家的伟大历程;从现实角度剖析当前边疆地区各民族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

强化实践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置实地考察、社会调研、民族文化体验等实践环节。例如,组织学生深入调研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对国家政策的感受;开展“边疆文化之旅”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与现代化建设成果,增强对边疆地区国情的直观认知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教师根据画像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高国情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云思政”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讨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情教育素材和互动交流空间;线下课堂则注重教师的引导讲解和学生的实践体验,如国情调研、案例分析等,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和实践能力。利用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国情教育项目。例如,通过虚拟场景重现我国重大历史事件、展示边疆地区的发展变迁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国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牢固教育基石

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大数据技术培训,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操作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大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的基本技能,提高教师运用大数据开展“云思政”国情教育的能力。开展“云思政”教学方法培训,引导教师熟悉“云思政”平台的操作流程和教学策略。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鼓励教师分享“云思政”国情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同时,加强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这一意识的能力。

教师的思想深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因此要加强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学习。学校应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活动,深入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维度剖析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帮助教师们深刻理解这一意识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核心地位。鼓励教师们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不断探索在 “云思政” 国情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学校还应搭建教师学术交流平台,如举办校内学术沙龙和跨校学术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教学心得的空间,促进教师们在相互学习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提升其在教学中的融入能力,确保在每一次教学中都能精准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培养出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四)完善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边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民族团结对于该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在“云思政”国情教育中,应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知识,并通过讲述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与帮助。在授课过程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尤其聚焦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屈辱历史,以及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通过历史对比,旨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危机意识,明确其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国情教育中,也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激发其科技强国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关注我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同时强调科技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此外,也可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注重家庭在国情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国情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营造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共享“云思政”国情教育资源和经验。在学校搭建教师学术交流平台,如举办校内学术沙龙和跨校学术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提供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教学心得的空间,促进教师在相互学习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提升其在教学中的融入能力,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学生国情教育交流营等活动,促进区域内思政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共同探讨如何在国情教育中更好地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培养出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蓬勃发展的浪潮下,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革新着各个领域,边疆高职院校的“云思政”国情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数据技术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为“云思政”国情教育带来了海量且多元的教育资源,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边疆地区的学生如今能够便捷地获取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思政教育素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教师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偏好以及思想动态,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繁杂多样,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这对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的导向性构成了威胁。此外,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海量数据资源,将其转化为适合边疆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多维度的守正创新策略。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各类优质资源,建立专门的“云思政”教育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权威的学习资料。在教育模式创新上,可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思政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也至关重要,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其运用大数据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打造既懂思政又懂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在教育内容体系方面,需结合边疆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国情教育的全过程,使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此外,还应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助力“云思政”国情教育的开展。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将有力提升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民族团结精神的边疆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成为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进而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不断深化对大数据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探索,优化教育策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边疆高职院校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谈娅.中国国情读本(2024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4.

[2]刘小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

[3]刘瑞士.国情教育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J].汉字文化,2020(03):129-130.

[5]朱浩.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国情教育[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3):65-69.

[6]陈红.国情教育:以立人为导向[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5):32-34.

[7]林世龙.国情教育何以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No.958(22):11-12.

作者简介:刘恒(1996.09-),女,汉族,新疆石河子人,412824199609134329,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大数据时代边疆高职院校‘云思政’国情教育守正创新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ZYKT-2024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