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

张凌洁
  
大通媒体号
2025年63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摘要:随“双减”后,小学数学作业 “减量增质”,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是减负提质的必要条件。本文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为导向,揭示作业设计现状及原则,探究优化路径,发挥其课前预习、课堂梳理思维、课后巩固强化的作用,实现减负增效。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路径

2021 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意见》),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外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本文以“双减政策、减负增效”为导向,分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的必要性及现状,找出设计质量较低的本质原因,提出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以发挥作业在课前启发、课堂练习、课后反馈提升中的功能,助力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的必要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既能巩固知识、引导学习、推进教学,其设计质量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目标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忽视对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 [2]。内容以教材、辅导资料和模拟卷为主,忽视了学校特色和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些问题不仅无法助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引发“厌学”心理,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双减”政策要求压减作业总量与时长、提升设计质量,如明确小学各年级作业要求,鼓励分层等作业,杜绝机械无效作业。新课标要求培养小学生“三会”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探索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原则和优化路径很有必要。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双减” 政策颁布后,多数教师意识到需优化创新作业设计,但因对文件理解和作业创新性的差异,在设计理念、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一)作业设计理念片面化

传统小学数学作业以量大、覆盖面广为形式,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教师布置大量作业以实现知识传授、思维和能力培养,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忽视数学课程的育人导向。

2022 新课标(小学数学)明确课程标准要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细化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标准从注重“双基”转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业不应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更要发挥育人作用。但多数教师对作业功能的认知仍停留在知识层面,将作业视为巩固知识的工具,不仅影响作业设计的目标、内容、形式、评价,还阻碍“双减”政策在教学中的正确落实[2]。

(二)作业设计内容单一化

“双减”政策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杜绝机械、无效、重复、惩罚性作业。但传统数学作业内容多以教材为主,教师照抄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课外知识类、实践类内容匮乏;部分教师直接使用辅导机构资料,不符合学生需求。

(三)作业设计方式形式化

弗莱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学应帮助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但小学数学作业形式以书面作业为主,忽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只会做书本题目,缺乏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违背“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的理念,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作业评价形式表面化

许多教师仅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正确率等表面问题,采用终结性评价。传统作业评价在主体和标准上也存在问题: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自身感受;评价标准以绝对性评价为主,只关注学生是否达到学业标准,否定学习过程的进步与发展。

三、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全面发展的作业观

“双减”政策强调中小学作业要 “减负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师需树立正确观念,兼顾知识增长与长远培养目标。2022 版数学课标要求数学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爱思考、爱实践、爱创新”的思维和习惯。新课标强调“素养导向、三会”,教师要摒弃知识本位,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并实践,设计全方位作业,从课前、课堂、课后落实理念,促进学生数学逻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以适应未来需求。

(二)课前:作业导学化,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作业是教师课前重要的备课资源,也是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思维的重要工具。作为课程基本环节,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需结合教材、学情、自身经验及课后作业。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为例,教材指出“长是 100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 公顷”。教师备课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已学面积单位,结合“做一做”,先思考边长10 米的正方形面积,再体会10 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为1 公顷。

设计作业:用自己的话讲述“亩”的故事,说说还认识其他哪些面积单位。这类将数学知识与古代数学故事、学生生活结合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助力自主预习,使教学更流畅,学生掌握知识更轻松。

(三)课堂:作业创生化,深化学生数学思维

作业是师生课堂互动、创生的成果,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部分,不仅是巩固知识的形式。作业设计应具 “增容性”,教师不仅要“用教材教、教教材”,还要以学生已有数学和生活经验为创生点,创造性使用教材,体现课堂师生互动过程 [3]。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除布置教材课后习题,还需以教材为基点,对其进行“二度开发”,将基础题扩充为探究题、实践题等,助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数学品质发展。

(四)课后:作业多元化,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1. 作业分层,因材施教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需减负增效,作业分层设计是按学生水平和能力分层设计不同难度作业。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

首先,将学生分为初、中、高三层,分别对应掌握基础、熟练运算并解决简单问题、灵活解决较难问题的能力;

其次,再针对各层次设计作业与目标:初级掌握基础概念和运算,作业含练习题及初级挑战题;中级熟练复杂计算、解决简单生活问题,作业含综合运算题及中级挑战题;高级灵活解决复杂实际问题,作业含较多综合运算、生活问题及分数与小数计算;

最后,教师及时反馈,按不同标准评价,初级看基础掌握,中级看知识应用,高级看思维创新,以过程性、增值评价为主并增加评价语。

这种“目标 - 任务 - 评价”三位一体的分层设计,能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体现数学育人价值。

2. 作业开放,实践创新

生活中充满数学,正如弗莱登塔尔所言: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中,数学教育中,更应该从普通常识概念开始。

开放性作业以学生为中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能让学生真正吸收内化知识,构建数学思维框架。

例如,小学数学四年级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后,设计作业:小亮和妈妈带50 元去菜市场,菜价为胡萝卜5 元/ 斤,白菜3 元/ 斤,西红柿2.53 元/ 斤,黄瓜4 元/ 斤。他们买了3 斤胡萝卜、2 斤白菜、2斤西红柿和1 斤黄瓜。帮小亮算一算总共花了多少钱?这类贴合生活的情境性作业,避免知识单一练习,能调动学生兴趣,让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理解知识内涵,提升思维品质[6]。

参考文献:

[1] 余琴 . 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原则与使用建议 [J]. 语文建设 ,2021, (22): 10-15.

[2]牛玉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与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2, 42(35): 48-50.

[3] 丁惠祥 , 张芳英 . 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与评价 [J]. 上海教育科研 , 2011, (06): 88-89.

[4] 奚杏.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4, (S2):75-76.

[5] 贾轩 , 曾小平 . 小学数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方法 [J]. 教学与管理 , 2019, (23): 52-54.

[6] 郭圣涛 . 小学数学作业要以“质”提“效”[J]. 人民教育 ,2021, (21): 68-70.

作者简介:张凌洁 (2001.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青岛,学历:硕士,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