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培养与测评探索研究

崔丹
  
大海媒体号
2023年1期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培养当代英语专业大学生运用外语创造中国故事、利用数字化工具制作中国故事主题的数字化叙事作品、并借助公众平台传播中国故事,是新形势下外语课程育人与思政有机融为一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讲好中国故事”时代背景、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建设要求,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传统写作输出作品进行数字化叙事的改造升级,利用数字化叙事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方法,对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培养与测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对写作任务的数字化叙事升级,可有效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对数字化叙事作品的多元评价,可有效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外语数字化叙事;多元评价;“讲好中国故事”

一、引言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201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时代命题落在外语教育者身上,即是外语教育者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南针;落在当代大学生肩上,即是外语学习者作为官方之外的中国人民的普通、个人,通过日常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傅莹 2018)。

随着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以及课程思政等教科研主题的重要性凸显,近些年,学者们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议题研究日益增多,视角主要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外交软实力的意义研究。与此同时许多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各类学校开展,如“高教社杯”高等学校“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短视频比赛、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以及各级(小学、初高中、大学等)学校举办的相关演讲比赛等。该系列赛事旨在以赛促教,推动外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发展与完善,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作为新时代中国的高素质群体,英语专业大学生更有义务和责任,发挥专业语言优势、融合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叙事工具、以生动形象自然创新的方式传播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和中国梦的故事(习近平,2020)。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故事叙事的主题可以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可围绕当代大学生生活、家乡、旅游、理想等主题开展数字化叙事实践,以更好地发挥“公共外交”的传播效果和作用。

二、文献综述

数字化叙述(digital storytelling),也叫数字化故事叙述,将讲故事的形式与数字媒体的媒介相结合,是一种通过将文本、图片、录制旁白、背景音乐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融合成为视频的叙事方式(Lambert,2010)。通过数字化叙述媒介录制的视频通常为2-10分钟,其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向观众传达某种观点或传递某种知识。数字化叙述将图像、音乐、声音等电子媒体资源有机编织在一起,使故事更加深刻、生动、有感染力。

在国外方面,数字化叙述的研究起于1999年,与语言教学的融合研究起步于2005年左右,初期研究聚焦于运用数字叙述的注意事项和验证数字化叙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C Gregori-Signes(2008)首次探讨了数字化叙述用于二语教学课堂的可行性和迫切性,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紧扣数字化叙事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输出、自主学习、创造力等主题,在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等环节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既有研究可以发现,数字化叙述与语言教学融合的国外研究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仍旧侧重于介绍数字化叙述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步骤;第二个阶段为起步阶段,在此阶段中,相关学者开始探讨数字化叙述替代传统故事教学的可能性,此阶段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母语为英语的中学生;第三阶段中,诸多学者(尤其是二语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实证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来探讨数字化叙述与二语教学(写作和口语)融合的有效性。虽然近些年对数字化叙述与二语教学的研究在数量方面实现了突破,但数字化叙述与二语教学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仍不成熟,存在样本量小、研究时间短、样本代表性差等问题。因此,相关的实证研究仍是未来几年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对数字化叙述作品的评价,亦是研究的热点。

在国内方面,有关数字化叙述的研究数量偏少。在知网界面,以“数字化故事叙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搜索到44条结果。国内最早进行数字化叙述研究的是陈静娴(2006),其以45名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数字化叙述在科学课堂之中的运用。而后,2010年开始,大批的学者(张小叶2010、钱玲/张小叶/郝争2010、李海坤2011、胡广宇2012)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数字化叙述与初中、高中、大学英语课堂结合的可能性。结合已有研究不难发现,数字化叙述的国内研究集中于初中英语课堂之中,究其原因,与教学材料浓厚的故事性有较大的关联;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偏少,与高中英语课堂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有关。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仅有一名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这意味着,数字化叙述运用于大学课堂(尤其是英语写作或演讲)有非常大的研究空白。这与国外的研究现状极度不匹配,存在特别大的差异。从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现状来看,其教学主题和材料丰富、课时较为充足、学生学习负担适中、学生掌握和运用视频编辑软件的能力较高,将数字化叙述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有较大的可能性。因此,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将数字化叙述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包括实施前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实施后的测评和反馈阶段等。

三、研究设计

3.1研究问题

本文以华东地区某高校88名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为CET4-TEM4之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等,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英语专业本科生群体的数字素养水平如何?②英语专业本科生群体对数字化叙述的认知现状、情感态度如何?③英语专业本科生写作课堂上,以数字化叙述作为产出,可行性如何?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困难挑战分别是什么?④与传统英语写作的评价相比,数字化叙述的产出作品的评价方式、评价维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⑤与传统英语写作相比,数字化叙述在学生语言运用、团队合作、篇章结构等方面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3.2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在Google Scholar、EBSCO、中国知网等平台以“Digital Storytelling”、“Assessment Rubric”“数字化叙事”、“讲好中国故事”、“评价量表”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权威期刊核心书目、期刊文章等,并按照时间阶段、研究主题、研究分类等进行综述,找出研究空白,为本研究指明方向。

问卷调查法。在阅读国内外学者有关英语写作、信息素养等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编制《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分为英语写作评价、信息素养、写作经验等模块,并通过问卷星制订和发布。文

本分析法。在项目运行阶段,本团队对学生上交的写作文稿以及修订稿进行主题分析、语言分析、衔接分析,在内容、语言、篇章等层面进行全面评价,指导学生自我修订。

3.3研究过程

本项目依托于某学期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21级所开设的《英语词汇学》课程。为更好地衔接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本人借助词汇丰富性、词汇衔接、同义词等知识点,融入数字化叙事写作任务。

在学期伊始,为测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语言水平,本人在问卷星平台发布题为“大学生数字化叙事能力问卷调查”的问卷。该问卷共有24个题目, 1-4号题目调查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英语等级;5-24号以英语写作、英语写作主题、英语写作评价、视频制作等主题依次展开信息收集工作。

在整理问卷调查结果后,为更有效地服务于数字化叙事作品产出,本人对写作任务的发布分为三步。第一步,提交经机器评价和同伴评价并修改后的写作稿;第二步,根据故事版搜集相应素材,包括图片、照片、视频、文字等;第三步,根据完善后的故事版制作视频,形成数字化叙事作品。

在第一步,本人在讲解相关词汇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后,在雨课堂平台内发布写作主题,包括the Biggest Change(s) in My Hometown, My Favorite Holiday, The Way I Shopped and Shop, Dreams of My Grandfather, Father and Me, A Memorable Challenge,Me in 10 Years,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从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为防止学生写作偏离主题,每一个写作题目均提供写作规范描述,如A Memorable Challenge一题,要求如下:

1、请以此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字数要求200字-300字左右。

2、自行用相关软件进行语法拼写检查。

3、注意尽量使用高级词汇,使用近义词替换、paraphrase相关技巧等。

4、要提交word打字版本的作文。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自己曾面临的一次挑战、困难、失败等;如何应对挑战;结果如何。

在第二步,完成故事版的文字输入和素材收集工作。故事版(digital storyboard)来源于国外网站模板,学生根据写作内容完成以下工作:在每一集添加文字、图片或视频素材、背景音乐等。图片、视频素材可由学生原创,亦可从网站(如Pixabay https://pixabay.com/等无版权纠纷的图片素材网站);音乐或音频素材可从网站(如https://pixabay.com/sound-effects/等无版权纠纷的音频素材网站)下载。在素材收集过程中,对于网络素材的版权问题尤其需要引导。此步骤为数字化叙事作品的产出打好了牢固的基础。

在第三步,根据填充后的故事版内容,制作叙事化作品。学生可利用剪映、花瓣剪辑、快剪辑等软件进行视频制作,将文字字幕、图片、视频、音乐、声音等多模态的素材资源有机合成,进行转场设置,并合理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实现不同情感的丰富表达。

最后,根据数字化叙事的评价量表,在课堂内外对数字化叙事作品进行多维度多主体多元化评价,包括教师评语评价、基于评价量表的自评和互评,并对优秀作品进行推广和宣传。

四、研究发现和讨论

整体而言,通过本次实证研究,基本回答了上述五个研究问题。第一,英语专业本科生群体的数字素养尚可,大部分学生有过视频制作的经历。第二,英语专业本科生群体对数字化叙述的理论不熟知,但对实践操作有较高的热情和期待。第三,英语专业本科生写作任务改革为数字化叙述产出,可行性高;对于教师的困难在与评价量大、评价标准抽象;对于学生的困难挑战主要来自于语言方面;第四,与传统英语写作的评价相比,数字化叙述的产出作品的评价方式有独特的评价维度,如语音语调、音视频等资源的匹配性、感染力等。第五,与传统英语写作相比,数字化叙述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创造的情境感,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发现如下。

问卷调查部分,本次问卷调查向88名同学发布,有效回收到85份问卷。在收集到问卷调查结果后,本团队成员通过整理数据,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试学生具备开展数字化叙事写作的信息技能;第二,受试者已有记叙文写作的学习经历,对该类文体的语言、逻辑、框架结构和衔接手段等有基本的掌握;第三,受试学生作文评价以教师简单打分为主,对于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有较高的期待;第四,受试学生愿意尝试将传统书面写作升级为数字化叙事写作。这些结果对于后续项目的启动与开展指明了以下几个重点。第一,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质量的提升,但需要重点培训学生如何评价他人、如何理解他人的评价、如何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作文修改;第二,学生鲜有非虚构类记叙文写作的经历,为更大限度在写作主题与写作者之间建立高效联系,有必要提前征集写作话题。

在发布了写作——故事版——数字化叙事作品三轮任务后,88名同学均按时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

从任务质量来看,在第一阶段写作阶段,问题集中在评价反馈后的修改质量。在机器评价方面,本人已培训学生用Word基本功能、批改网、Grammarly等工具,学生基本会熟练使用;在同伴互评方面,本人已综合各类量表并制作写作任务的同伴互评评价量表,量表维度涉及传统写作评价标准(内容、语言和词汇、结构、衔接手段),在此部分实施的是匿名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不知道对方姓名,导致被评者对同伴互评的内容理解有所缺失或偏差,进而导致其稿件修改质量不尽人意。因此,在机器评价和同伴匿名互评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入教师的干预和评价,成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第二阶段故事版阶段,本人根据网络资源,整理了针对本项目的故事版,学生根据文稿内容有意识地制作、搜寻、下载相关素材。该阶段问题集中在素材的相关性、真实性、版权、分辨率等问题。因此,在素材方面,一方面要鼓励原创,提前准备相关音视频和图文素材;另一方面要引导网络搜索过程,强调正确性、相关性、版权问题等。

在第三阶段数字化叙事作品阶段,数字化叙事评价标准以评价量表的形式呈现,评价维度包括语音语调、图文匹配、感染力等。在该阶段,以评价量表进行同伴互评时,问题较多地集中于对英文评价量表的理解不够,标准把握不一致;此外,语音语调部分为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明显进步和跨越的评价维度,对部分同学(语音语调不佳者)产生了一定的挫折效果;最后,在同伴互评阶段,由于人数众多、叙事化作品较多,评价所耗时间精力较多,效率低下。因此,在数字化叙事作品呈现和评价阶段,需要尤其注意评价量表的呈现问题(即配备中文辅助理解)和评价培训问题(各层次的视频先进行预评价),以确保后期集体同伴互评阶段评价的公正性、合理性;此外,在项目实施的初期阶段,可合理进行分组制作,即1名语音语调优秀学生搭配1名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和1名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生组成3人组,这样的分组搭配可确保各自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作品质量的提升的同时,减少同伴互评的工作量。

五、结语

经过一个学期的改革实践,本研究为现有的数字化叙事的实证研究增添了研究样本数,丰富了该领域研究的内容。在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和作品后,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对写作任务的数字化叙事升级,可有效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语言写作能力、信息素养、团队合作、评价素养等;通过对数字化叙事作品的多元评价,可有效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激励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实现元认知策略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语言学习过程。

从未来研究方向来看,数字化叙事作品的多元评价指标和评价量表的制订和修订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如何利用科学有效、全面覆盖、可量化的评价量表实现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评,将会大力推动数字化叙事相关实证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Gregori-Signes, Carmen. Integrating the old and the new: Digital storytelling in the EFL language classroom. Greta[J] .2008.(16): 43-49.

[2] Lambert, J. Digital Storytelling Cookbook [M]. Berkeley: Digital Diner Press. 2010.

[3]常海潮.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路径和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21(05):96-100+14.

[4] 陈静娴. 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5] 靳薇.探析数字故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5(03):43-44.

[6] 李悦. “中介策略”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的应用:大学英语写作个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5.

[7]杨华.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研究——以大学生“外语讲述中国”为例[J].《外语界》2021(2):10-17.

作者简介:崔丹,女,汉族,湖南省湘潭市人,1986年11月出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评价。

本文系山东英才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培养与测评研究”(项目编号:YCKY22064)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