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资本化视域下非遗青城道茶的传承与保护

周屹屿
  
大海媒体号
2023年3期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度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在青城道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与保护工作中,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可能因政府、道观、茶企等主体的不同表述而受到挑战。以青城山Y宫为田野点,基于文化资本理论对非遗青城道茶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梳理,分析申遗后青城道茶可能出现的过度资本化的倾向及其对文化本真性产生的影响,试图探求出非遗青城道茶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其文化本真性是怎样受到影响的。

项目来源: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B2023051)资助

项目类别:硕士生一般项目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道茶

青城道茶制作技艺于2020年入选成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遗青城道茶的文化解释权力格局主要由青城山道观、当地茶企、当地政府、学者几方构成。青城道茶发源于青城山道观,而为青城道茶申遗的是茶企青城道茶观光园,非遗传承人则是观光园的管理人员,政府对外展演宣传也是联合青城道茶观光园。青城山道观作为实际文化持有者竟在非遗申请及保护过程中略显缺位,茶企取而代之,青城道茶观光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官方文化持有者。实际文化持有者与官方文化持有者对青城道茶的文化解释有所不同,两者之间的矛盾必然会使青城道茶的文化本真性受到影响。

一、文化资本与文化本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部分企业通过申报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或传承人这一手段,借助非遗文化符号来进行商品宣传,意图从中获取商业利益。此种行径难免会对遗产文化本真性产生不良影响,文化在消费时代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甚至是引诱资本之物[[1][英]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刘精明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57.][1]。在文化与资本紧密结合的同时,当地政府积极投入到搜寻本地传统文化的行列之中,出于现实发展的需要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政府与资本可能会产生联系,由此形成以文化持有者、资本、当地政府为主的话语权力格局,专家学者及当地社区等多依附于三者中的一方。我国很多欠发达地区常常依赖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经济,都江堰作为三遗文化旅游城市,充分发现和搜集当地文化资源是其要务。在这种发展需求下,文化与经济不仅难以分离,还结合得异常紧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真性难免因文化资本化受到影响。

文化资本概念最早由皮埃尔·布迪厄文在其《资本的形式》一文中完整提出,在他看来,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分别为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体制化的文化资本[[2] Bourdieu·Pierre.1989: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H·Halsey, H·Lauder,P·Brown ,&A.][2]。该概念虽受到部分学者的批判,但国内对文化方面的研究也多运用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非遗以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也就是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存在[[3] 薛晓源,曹荣湘.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与文化制度——布迪厄之后的文化资本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1):43-49.][3]。文化资本又涉及到文化消费,当非遗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它便成为一种文化资本[[4] 宋小飞.“走向消费”——从民俗文化到消费资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国文化研究,2020,No.

108(02):112-120.][4]。部分学者基于文化资本理论认为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和谐统一,提出文化资本理论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科学开发,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从文化到资本的价值转换。但在深入理解文化资本内涵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资本化导致文化内涵缺失和文化价值扭曲这种后果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文化遗产在文化资本化的大潮中已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的中介,在文化与资本中存在着文化持有者、资本企业、当地政府以及学者等多元主体,资本和文化持有者之间出现话语权倒置现象也并不少见。各参与者为青城道茶申遗的目的有所不同,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青城道茶观光园申遗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地方政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机是入选非遗既可以保护遗产本身,又能扩大该地方的影响,创造招商引资的机会,尤其可以重振旅游业。在文化与资本高度结合的背景下,青城山道观因不追求经济利益,一定程度上也缺乏相关的非遗保护知识与意识,并未参与到申遗工作中。青城道茶的传承因非遗保护被迫分为两派,一是作为官方文化持有者的青城道茶观光园;二是作为道茶实际文化持有者的青城山道观。

双方之间存在着矛盾,并且影响着青城道茶的文化本真性。本真性在民俗学界中是一个重要的标尺[[5] 瑞吉娜·本迪克丝,李扬.本真性(Authenticity)[J].民间文化论坛,2006(04):102-103.][6],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极为重要。本真性保护原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之一,文化本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护本真性那就不算保护[[6] 陈金文.“非遗”本真性问题再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4):87-91.][7]。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本真性就必然会受到官方和媒体等外力的影响,变得官方化和商业化,其表演色彩也会加重。青城道茶观光园为构建自身不存在的文化而进行商业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道茶文化本真内涵及价值产生影响。

二、青城道茶文化的历史建构

青城山道观是青城道茶产生之地,道茶原初的一切产生于道观之中,虽有历史变迁可能会影响到道茶的传承,但最本真的青城道茶文化无疑还是在道观之中。道茶文化融合了道文化与茶文化,它离不开道教以及地方茶文化的发展,也深深根植于数代道士的日常生活之中。在部分时期,青城山道士以卖茶为生存方法之一,处于如今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青城山旅游资源得到深入挖掘后,景区内道观逐渐转为倚靠香火钱为生,而景区外有条件的道观仍然没有放弃道茶的制作与传承。青城山道观在青城道茶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是以文化持有者的身份存在,但道士们对青城道茶的文化解读并未受到外界重视。

青城山道士所说的道茶是指用从道观中习得的传统手工制茶法而成的茶,这便有几种限制条件,一是制茶人为道士、二是制茶技术为秘传的纯手工传统技术、三是地点限制在青城山道观。青城道茶这一名具体起源于何时难以考证,较为晚近的称呼出现在上世纪青城山傅圆天道长携道众制作道茶,历史文献记载中常将青城山道士与普通人所做的茶统称为青城山茶。青城道茶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贡茶的时期无疑是高光时刻,封建王朝时期最高统治者的肯定证明了历史上青城道茶制茶技艺达到过高潮。道士作为特殊群体,在税收方面也有特殊对待,但是青城山道观因贡茶而不同。

茶税的原始形态是茶叶作为土产向帝王君主的贡纳,贡茶又分为定额贡茶和不定额贡茶两种形式[[8] 张凯农,肖纯. 我国茶税演进与茶业发展[J]. 福建茶叶,1996(02):43-45.][9]。定额贡茶明确规定了茶叶数量,其中又有按产量的从地贡茶、按种植面积的从量贡茶及按人口的从人贡茶等摊分或强制规定。不定额贡茶不作任何名义上规定,茶叶数量时多时少。康熙定青城茶为贡茶,承办贡茶的三十五庵僧道曾述贡茶定额和上贡时间呈请碑文,《青城山志》中载贡茶定额碑记:“国贡由来,始自康熙年间……,至十三年,上宪札饬,灌县堂主胡示谕,青城山道众李太浩、苗一伦承办贡茶。……其寺观庵堂共三十五庵,……[[9] 王纯五主编. 青城山志[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10]”。

除去自然及政治因素将青城山道观与茶连结在一起外,道士们也会主动与茶发生联系,这涉及到宗教戒规戒律与宗教修行目的。道士用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斋醮仪式献茶,二是服食养生。茶在道教醮献仪式中的广泛应用有着一个过程,首先是道教承袭先秦祭祀仪式用酒的传统,再是道教戒酒,最后便是茶取代酒[[10] 尹江铖.道教与茶[J].中国茶叶加工,2015(06):65-69.][11]。至于服食养生,其核心理念在于仙道贵生与长生不死思想。茶是道家服食物之一,被喻为“草中英”,它与道教主张的清静无为,修心养性相契合。道家认为静是产生智慧的根源,茶的“静”有利于修道者达到“收心意境”、“静则生慧”的目的。在青城山道士口中,青城道茶是其日常饮品,满足其守静笃与养生需求,茶就只是茶,他们饮茶时也不要求茶具、茶礼,一切法自然。

时至今日,青城山旅游业发展蓬勃,景区内的道观多倚靠信众香火为生,逐渐放弃制作道茶。景区外仅有几座道观在坚持制茶,Y宫是其中之一,其中的道士仍然固执地采用全手工制茶,庙前五亩茶田是其庙产。对于为道茶申遗,道士目前也明晰为道茶文化及道茶技艺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但也有难处。L师父表示:“为青城道茶申遗不能由我们这个小道观单独行动,要经过道协。而且青城道茶并不是我们的专利,是全山所有道观共有的。”当文化持有者不是单独个体,而是群体时,内部张力有可能会阻碍其参与到申遗以及与其他主体的博弈中。

三、 不平等的权力格局

青城道茶观光园申遗的名目为“青城道茶制作技艺”,不论是青城山道观,还是茶企,青城道茶的制作技艺流程都未完全对外公布。L师父曾表示“当家师父自己是保留了技术的,我们也不是完全掌握了这门技术。”如果青城山道观里的道士都没有掌握完整的制茶技术,那么青城道茶观光园所具备的技艺会是本真的道茶制作技艺吗?除此之外,Y宫所制道茶全为手工制作,观光园作为茶企,完全手工制作的话将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在青城道茶知名度未打开之前,全手工制茶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大的风险。青城道茶观光园也曾到Y宫寻求过合作,但遭到了拒绝。道士拒绝与茶企合作,一方面是保留了自身对道茶进行解释的完整权力,另一方面,关掉青城道茶观光园这一对外窗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将对外宣传讲解的权力让渡给了茶企,道观在自我削弱话语权。

对地方政府而言,实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而发展旅游也需要对地方的文化表征进行塑造。青城道茶观光园不仅向社会提供了展示都江堰茶文化的窗口,还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都江堰作为“三遗”文旅城,充分发掘与宣传当地特色文化是其发展要务,茶企这一对外文化展示窗口迎合了政府的需求从而得到支持。道观因道士的修行需要或其他因素影响,不便以需要获得经济利益的身份或作为景点对外进行宣传。青城山道观配合官方进行的道茶宣传是纪录片形式,不涉及盈利以及茶叶产业发展,且传播媒介传统,较少有人知晓青城山道观道茶。当地政府选择青城道茶观光园作为对外宣传地,一是可大力宣传,无需顾忌,二是可在发扬青城道茶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的持续获得,带动地区发展。与青城山道观相比,青城道茶观光园更契合当地政府的需要。

至于学者方面,《青城山道茶》是目前唯一一本针对青城道茶编著而成的书,书中对道茶历史、道茶展演、饮用礼仪、冲泡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提到的“三才合一”、“天遂人愿”、“三谢母恩”等展演程序,以及冲泡后的茶水第一口要先敬三官等内容确实属于道文化,但道茶本身是否具有这些文化元素呢?根据青城山道士自身对道茶的解释来看,道茶的文化内涵主要集中在平心养性以及养生,这与学者对道茶的解释有所出入。关于茶具、茶礼、冲泡程序等方面,青城山道士表示“这些都不重要,要求程序,讲究一些外在的东西,这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道法自然。”

遗产是一种话语实践,与青城道茶相关的不同主体出于各自立场,对遗产价值有着不同的评判,各相关者在青城道茶的申遗、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构建成话语权力格局。对青城道茶的表述和解释语境中存在的权力关系,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紧张。道观因缺乏商业意识,并不主动进行商业性宣传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沉默中让位给了茶企。青城道茶观光园与当地政府以及学者达成合作,积极采取各种活动掌握解释青城道茶的主动权。在对青城道茶的文化解释权力格局中出现了倒置,本应占据主位的青城山道观落后于茶企,形成不平等的权力格局。

四、 总结

遗产是文化资本化浪潮中的中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资本视作文化标签,争相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一旦某种文化成为了非遗,那便有很大的可能会吸引多方参与到以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谋利的权力角逐之中。出于不同目的的主体为自身利益进行解读的非遗文化或多或少与原初的非遗文化有所背离。在文化资本化的当下,青城道茶的文化本真性在被不同群体表述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

青城山道观作为本真文化持有者与其他主体不同,道士们的生存目的在于求道,从主观意识上来讲,他们较少与外界发生商业联系。他们有权利参与到非遗青城道茶的文化资源博弈之中,但是缺乏参与的能力,以致其在话语权格局之中处于下风。在对青城道茶进行文化解释的主体中,青城道茶观光园一方独大,由资本来诠释的青城道茶文化势必会与青城山道士所表述的文化有所出入,其文化本真性也必然会遭到冲击。青城道茶观光园通过申遗以及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成为了官方文化持有者,而本真道茶文化持有者青城山道观在现有权力格局中存在感较弱,略显缺位,话语权倒置现象明显。面对茶企的强劲势头,以青城山Y宫为例的道观现在开始对外宣传青城道茶,以期青城道茶的制茶技艺能够流传的同时,本真青城道茶文化也能得到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刘精明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57.

[2] Bourdieu·Pierre.1989: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H·Halsey, H·Lauder,P·Brown ,&A.

[3] 薛晓源,曹荣湘.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与文化制度——布迪厄之后的文化资本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1):43-49.

[4] 宋小飞.“走向消费”——从民俗文化到消费资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国文化研究,2020,No.108(02):112-120.

[6] 瑞吉娜·本迪克丝,李扬.本真性(Authenticity)[J].民间文化论坛,2006(04):102-103.

[7] 陈金文.“非遗”本真性问题再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4):87-91.

[9] 张凯农,肖纯.我国茶税演进与茶业发展[J].福建茶叶,1996(02):43-45.

[10] 王纯五,主编.青城山志[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11] 尹江铖.道教与茶[J].中国茶叶加工,2015(06):65-6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