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语境下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张丽燕 林盼盼 卢美珍
  
大海媒体号
2023年9期
1.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 基金资助:广西民族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传承研究“(项目编号:S202210608216);]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背景下,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逐渐减少,甚至有部分少数民族语种濒临消亡边缘。面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影响,少数民族语保工作应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征,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数字化布局,建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数据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平台推广传播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 传承 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语言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1]而形成文化认同的前提是实现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互通,要实现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互通,就必须着手保护少数民族濒危语种的传承与发展,语言不仅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综合象征,是一种记录符号,是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2]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保护民族语言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更有利于实现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互通,文化互鉴,实现各民族人民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的数重困境

(一)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冲击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物联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剧,以国家通用语言和英语为主导的网络、信息媒介用语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优化,语言文字的传播方式出现多样化,但由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尚未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方式,而错失了传播和发展的良机,使得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在口耳相传中正逐渐流失,甚至可能面临消亡。因此,部分少数民族濒危语种的传承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少数民族人口对本民族语言的熟练等级存在隔代差异

少数民族语言多数通过传统的口耳相传模式进行传播,而新时代的后辈越来越多外出工作甚至在外定居,口耳相传的模式不再适用,导致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出现断层,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也因此出现了隔代差异。仅通过少量的接触本民族语言文化或与长辈的视频语音,未能使其熟练的使用本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出现了断层,也就难以发挥代代相传的作用。

(三)语言转用的少数民族人口百分比逐年上升

在普通话的普及率愈来愈高的背景下,很多少数民族对内也转化为使用普通话交流,这个转变给少数民族传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众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表示,随着普通话普及率的提高,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只有在家族里才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在经济发展转型和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的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功能愈发弱化。[3]

三、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策略研究

(一)提高青少年语言兴趣,加强青少年对语言文化传承的主动性

双语人才的建设对我国民族团结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民汉双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民族语言成了他们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武器”,越来越多高校开设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据广西相关部门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广西已有37个县(市、区)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壮汉双语学校达269所,在校学生总数14万多人。对在中小学推行“双语教育”可以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语言认知,提高青少年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认同感。

(二)营造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环境,提高青少年对母语的认同感

语言认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趋同现象,是其它认同的基础,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离不开对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认同。在一项关于少数民族语言在青少年中的使用与传承的研究中,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普遍表示在公众场合使用民族语言害怕会遭受耻笑或歧视。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重视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传承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氛围,在学校和社会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民族语言环境。

(三)依托新媒体技术,构建少数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

未来,新媒体的发展将呈现不断进化和创新的上升趋势。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采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成为优势之选。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视频来记录少数民族语言,可以完整的还原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发音,通过对传统少数民族语言典籍进行数字化云储存,最后按照不同种族语言、不同年限、不同用途进行归类存档建成可共享的数据库,既方便了人们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也有利于实现对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种进行可持续性保存与传承。[4]

四、结语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种类众多,从人口较多的壮族、彝族、苗族、藏族到人口较少的仡佬族、珞巴族、布朗族等,民族语言资源十分丰富。但同时,因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力度尚有不足、民族语言保护制度尚未完善,加之受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提高青少年的语言兴趣,加强青少年对语言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强化氛围,营造语言传承的多重机制,依托新媒体技术,增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保存等平台、媒体及数据库,完善相关制度体制,制定合理有效的“语保”政策,确保在新时期的环境中增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推广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军辉.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中共中央党校网.2023-10-28.

[2]林超琴,黄民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壮语为例[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21(02):238-242.

[3]贾连庆.信息化时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01):65-68.

[4]木克迪曼·阿合买提.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发展之路的整体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23):35-38+63.

作者简介:张丽燕.女.2003.10. 广西民族大学电子商务系2021级本科生

林盼盼.女.2001.12.广西民族大学电子商务系2021级本科生

卢美珍.女.2002.09.广西民族大学电子商务系2021级本科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