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短视频助力青年学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策略
【基金项目】“2019年度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项目-系统视域下互联网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认知行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RZ2000000618)阶段性成果。
摘要:随着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普及,其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手段,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具有日益重要的影响力。本文旨在探讨短视频如何助力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通过已有研究学者的观点罗列和个别学生的访谈信息总结,我们首先梳理了短视频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递速度和形式的革新,以及其在年轻人中的广泛传播。其次,我们关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强调了短视频在传播传统文化、历史知识和社会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优势。接着,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策略,包括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富有创意的教育内容,培养青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引导他们在短视频互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短视频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媒介,为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同时也呼吁教育者更加积极地借助这一工具,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青年学生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短视频
一、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逐渐成为社交媒体平台上广受欢迎的内容形式。随着青年学生逐渐成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短视频在塑造他们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意识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利用短视频这一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媒介,助力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变迁、文化冲击等因素,一些青年学生可能面临文化认同的迷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较为有限。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短视频这一富有创意和传播力的工具,可以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
同时,短视频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其形式简洁、生动,更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有望在教育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短视频如何助力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对于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具有强烈国家认同感的新一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短视频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中对青年学生的普及和影响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TikTok)、快手等的迅速崛起使得青年学生可以轻松创建、分享短时视频。并以其独特的创意表达形式,通过短时间内的生动画面、音乐和文案,吸引大众的眼球。短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音乐和文案,成为用户表达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手段。这有助于形成个性化的内容风格,增强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身份认同感。目前短视频平台成为文化、时尚和流行语的传播渠道,许多具有文化内涵的短视频通过传播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加深了广大青年对各种主题的认识,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创新。这一趋势对于教育、文化传承和社会互动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对自身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的一种意识状态。其内涵主要包括:历史认同,即共同体意识源自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包括共同的历史经验、传统文化和历史成就;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为对共同文化传统的认同,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社会价值观认同:共同体意识还包含对共同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如对团结、和谐、爱国等价值的共鸣;身份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表现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即将自己视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强化对于国家的团结、社会的和谐以及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先前研究中关于短视频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深入探讨了短视频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了多个方面,包括文化元素的传播、文化认同的建构、短视频对文化认同的塑造等。有研究指出,短视频平台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用户通过创作短视频表达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推动文化元素的创新传承。通过短视频平台,文化元素得以生动传播,这包括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等。短视频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更直观、形象的文化体验,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各种文化元素的了解。
张钧涵在研究抖音对青年群体社会交往的影响中认为,当下热门短视频社交平台,以抖音为例,已经慢慢渗透进了青年学生群体的社会交往活动当中。[1]
Eunyoung Hana,Sang-Woo Lee认为,当下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很少再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简单的信息收集,而短视频的出现替代了原有阅读模式,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视听需求、社交需求。[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3]如今,世界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之根本。当下视频化传播正趋主流,其共情传播的功能日趋凸显,因此探讨如何利用短视频助力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文献查阅分析法、个别访谈法
四、短视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一)短视频对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引导
短视频中有关爱国主义题材和传递社会正能量题材很受欢迎,在情感方面有关激励式和感动式的内容更容易打动人心,形式上如“抖音”平台上的短视频传播方式更吸引受众[4],这是从短视频形式上如何发挥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研究认为,铸牢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强化网民的民族归属感,培育网民的政治认同感,占领和巩固意识形态斗争的网络阵地。[5]这是从短视频本身的作用优势上进行分析。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观看与国家有关内容的短视频可以显著提升个体的国家认同,观看历史文化类题材的短视频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国家认同。[6]短视频中使用的“凝聚力”、“主线”、“高度认同”、“命运与共”、“共同理念”等积极正面、通俗易懂的词汇能够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影响。这是从量化短视频的推送内容所得到的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还有学生表示,很喜欢各地旅游,也渴望游学,但作为经济来源有限的大学生来说,短时间内实现愿望的可能性不大,而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则可以不出门便看到各地的景色、美食、了解风土人情,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间接性的感受到了游学的乐趣,也收获了人文知识,同时也会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爱国情怀。
(二)短视频对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些弊端
短视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各类资源,涉及到的传播内容难免会有得不到把控的情况出现,在新媒体中也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表达意识和用户自己的价值观,传播的内容更是鱼龙混杂。这对于未出校门,善于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学生来说,如果缺乏合理的鉴别能力,就会很容易迷失正确的方向。一些研究表明:社交类短视频市场容易受到 “娱乐至上”社会思潮的干扰,使短视频内容娱乐化,这会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深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的内容丰富繁杂,很难通过视频影像形式充分表达出来,这使得短视频形式传播出来的相关内容数量偏少、内容上表意浅层、立意的设计会有些许偏差。也有学者认为,网络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不利于受众学生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时网络信息存在的监管不力现象也会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舆论氛围,敌对势力炒作话题会干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影响力和传播力。[7]
五、短视频对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启示
(一)短视频平台建设要遵循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优中选优、重点突破。”短视频网络平台的建设是基础,短视频传播的内容建设是保障,网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精神建设是动力。涉及到青年学生这一受众群体,要确定教育性视频的具体目标,明确要传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目标的明确性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制作和推送短视频内容。在系列建设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以青年学生的综合反馈为基准,尤其是对于相关视频的内容深度、传播形式、影响效果等来完善短视频平台的模块和内容,这样才能使短视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贴近青年学生、更有效正确作用于青年学生。
(二)加强各媒体交融共享,分织“传播之网”
青年是网络时代的体验主体,学生已逐渐将短视频变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必备品”。有研究表明“人们接收文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听觉和视觉,而视觉则比听觉更加重要,因为人类收到的符号信息80%都来自于视觉。”[8]例如,2022年一部民族团结的史诗、一段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海的尽头是草原》宣传片和主题曲等视听素材,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短时间内使各地的观众都了解到了内蒙古这段真实的历史事件,也都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磅礴的精神力量,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基于此类的成功实践案例,铸牢网络空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丰富网络传播方式来深入发挥其功能。通过拓宽多重传播渠道,广织“媒介 之网”;通过完善文化信息的交融共享,深织“共识之网”;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密织“法治之网”。[9]
(二)构建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做好舆论导向引导工作
新时代下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舆论导向工作,要创新话语传播方式,如构建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首先将青年学生的思想与精神需求作为提升其政治认同的着眼点,积极将党的重要思想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网络话语,再次要着力提升青年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政府方面要不断加强网络舆情正面引导,积极回应青年学生的关切问题,缩小网络话语势差,使青年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与碰撞时,能够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要经常引导青年学生学会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认真研究、深入分析,准确正面的看待社会热点事件,积极有效化解矛盾和隐患。学校层面要引导学生端正上网心态,不定时开展一些网上心理服务或系列培训活动。
六、高校工作者借助短视频助力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策略
要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历史故事、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创意内容的设计:设计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短视频内容,通过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可以结合学科知识、时事热点等元素,使内容更具吸引力;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感: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包括团结、互助、传统价值观等。通过情感化的表达,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结合当代社会问题:结合当代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使命。通过与时事热点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拓展学生视野:利用短视频拓展学生的视野,展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影响。通过国际化的视角,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的认识;鼓励学生创作:鼓励学生参与短视频创作,让他们通过创作的过程深入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学生参与创作不仅能够锻炼创意思维,也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互动和反馈机制:设立互动和反馈机制,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与学生建立互动,了解他们的反馈和看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内容;跨学科融合:融合多学科知识,使短视频教育既能够传递文化认同,又能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定期评估与调整:定期评估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效果进行调整。不断优化教育策略,确保短视频教育的有效性。
不可否认,短视频形式传播理念,可以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接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需要适应新的社会传播方式与语态,如何更加有效利用短视频助力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钧涵.弱联系的建构与强联系的削弱:抖音对青年群体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9
[2] Eunyoung Hana,Sang-Woo Lee.Motivations for the complementary use oftext-based media during linear TV viewing:An exploratory study[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6.
[3]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4-8.
[4]赖宇,雷刚,王悠菡子.中央媒体抖音爆款短视频的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20(21):83-84.
[5]夏欣阳,李晓红,李铠希.铸牢网络空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8):65-68.
[6]周彦榜,李强,暴卿,等.短视频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6): 321-329.
[7]沈桂萍,李军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传播议题设置与机制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 (4):129-138.
[8]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2.
[9]王林平,高宇.移动互联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挑战及其应对之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2(4):16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