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专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

魏子龙
  
大海媒体号
2023年11期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138000

摘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机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对该专业人才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相关概念,并从问题入手分析了该专业的教学情况,提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机械设计制造人才。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科技不断进步,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也出现了多种新型技术,使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了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大专院校应遵循国家提出的培养应用型实践创新人才的要求,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为国家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概述

所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传感等高新技术对产品设计过程和生产加工全过程实现自动控制和管理,以达到降低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资源浪费等目的,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大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大专院校机械类教学普遍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实践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1]。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导致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效果较差。其次,学校普遍重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而实践环节则相对薄弱,没有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或实验室,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满足机械制造工艺实训要求,导致许多理论和实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三,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且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学历及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三、大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应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形势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合理选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工程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首先,制定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确立“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并将创新设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其次,构建由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及实践性课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层次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验训练,提供完整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空间。

(二)开展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效果,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引导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2]。首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项目、毕业专题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创新实践环境。其次,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鼓励其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及创业计划活动,拓展知识面,丰富阅历,增强创造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科技讲座、参观考察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且还是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因此,需要加快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首先,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使其具备较强的科研素养,并善于利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的创新,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实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学术造诣、高层次、复合型、富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教学工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将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创新性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与教学效果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为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四)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把企业作为教育基地,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来安排教学内容,将理论学习、实验实训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强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通过与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其次,大专院校必须积极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共同探讨技术创新途径,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企业、参加科研开发工作等形式的创新性创业锻炼,有效地激发其创造活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

结语

总之,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本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建立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与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科技竞赛、企业实习等活动,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永耀,李国荣.新时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特色分析[J].南方农机,2021,52(09):140-141.

[2]刘吉兆,刘新彬.能力主导,课程为本,校企协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0):121-1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