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目的论视角下的对时政文本的英译翻译研究
摘要: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庆祝党成立百年大会上的讲话作为例子,结合典型案例探究在目的论理论视域下时政文本外译实践中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旨在为时政文本英译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时政文本;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与方法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我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中国时政文本外译的意义突显出来。本文通过对时政文本英译实践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分析,为翻译专业学生提升时政文本外译质量提供借鉴。
一.时政文本特征分析及目的论翻译理论介绍
时政文本一般是指反映时代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事务、活动及相关背景的材料。多表现为政府机构及其代表人的官方文件,主要包括领导人讲话、政府公告、政党报告、政府机关政策文件等[1]。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庆祝党成立百年讲话为例,充分地体现出中国特色时政语汇特征。为了有效传递时政文本外译的交际意图,本文选择目的论翻译理论进行文本翻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汉斯·威密尔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2]。首先,目的性原则是核心,指翻译能够在译入语的情景及文化背景之下,让译入语读者能充分理解译者所表达的意思。在翻译的全部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往往是关键,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会决定译者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其次,连贯性原则需要译文应该达到语内连贯,句子通顺流畅自然,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易于理解和接受。再次,忠实性原则是指在语际连贯的要求之下,译文能够传达原文大意,将原文信息传递给译入语读者,让读者能够产生和原语读者一样的切身感受。
二.翻译策略与方法案例分析
时政文本用词精炼、体现国家政策的特点,其中也蕴含着中国的政治立场,所以译者在翻译时政文本时,应该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在目的论的理论指导之下,译者能够发挥译者主体性,通过增译、词性转化、语序调整的策略及方法使用,将时政文本中所蕴含的中国思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表达出来。
(一)增译
由于英语与汉语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如果将原文直接翻译,有时并不能完全传达出原文的意思,需要通过增译来补充隐含信息。增译法就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之下,根据上下文理解以及逻辑关系对译文进行增加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使得译文让读者更加清晰明了。例如:“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只用了今天,在目的性原则的指导之下的译文增译出一个具体的时间“the first of July”,而没有译成“the day of the foundation of Party”。这是由于无论是“今天”还是“党成立的日子”,译入语读者都不清楚是哪天,译者目的是强调党成立的日子这天对我们的意义,所以增译出具体日期,让读者清楚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具体是哪天,不会使读者疑惑。
(二)词性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表达习惯上有所不同,英文句子中善用名词,而在汉语语句中多用动词。为了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实现时政文本外译的交际目的,通过词性转换的翻译策略来提升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实现准确传递出原文内容,又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3]。例如:“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连用3个动词,译文为“The country endured intense humiliation, the people were subjected to great pain,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as plunged into darkness.”。为了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逻辑和表达习惯,译者在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之下,将原文中的“蒙辱、蒙难、蒙尘”动词,译成了抽象名词“humiliation、pain、darkness”,用英语中抽象名词去代替汉语中实意动词,意义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由语言的动态转为静态,符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忠实地传递了原文内容。
(三)语序调整
汉语多流水句,句与句之间主题明确,逻辑关系隐含其中,而英语重形合,一般主语先出,然后用逻辑关系连接词讲句子连接起来,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语序调整法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原文按照译入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合、调整顺序,之后再进行翻译,来保证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思维逻辑。例如:译者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译为“All the struggle, sacrifice, and creation through which the Party has united...”。从译文中可见,译者基于连贯性原则,将“奋斗、牺牲、创造”原文中的宾语前译作为译文的主语,后面加上了由介词后面which引导的宾语从句,由于英语注重形合,用连接词将句子连接起来,形式上规整紧凑,意思连贯,这样调整符合英语表达的逻辑连贯性,读起来通顺流畅,连贯自然。
三、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时政文本的类型和特点,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下,对其英译策略及方法选择展开探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目的论翻译理论及其三原则对具体翻译策略与方法选择的指导作用,总结了如何选择适切的翻译策略或方法翻译时政文本的思考过程,旨在给英语及翻译专业读者一些借鉴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孙有中.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4
[2]仲伟合,钟钰.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1999, (3):48-50.
[3]冯伟年. 论英汉翻译中词性和句子成分的转换[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4):182-186
作者简介:张立荣(2003-),男,吉林长春人,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1级本科翻译专业在读生。
马颖,通讯作者,(1973-)女,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MTI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