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为例

吴杰 黄奕璇
  
大海媒体号
2023年13期
1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2 广东花城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广州 51085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时代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校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需要紧密契合市场发展需求。提高人才与行业岗位的适配性。应用型高校需要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及复合型人才,并为社会各界输送优秀人才,助力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应用型高校积极应用产教融合培养方式,避免单一局限于教育教学水平,侧重于将日常教学与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进行融合,深化产教融合对于打造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缓解我国当前人才紧缺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为例,深入探讨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期望能够为高校产教融合模式优化升级和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引言:产教融合主要指的是将产业与高校教学进行紧密融合,在此基础之上优化高校学生生产与管理实践能力。广东省是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2020年颁布的《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中强调了产教融合深化发展的重要性,依托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平台,将高校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方式与生产实践进行对接,推进高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广东省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近年来电商供应链、物流产业和冷链物流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此,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专业聚焦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发展需求,全面强化应用型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所以,本文以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发展案例探讨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 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1.1 冷链物流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冷链物流产业越发壮大,冷链物流直接关乎食品安全和在冷链运输过程中食品类商品的损耗情况。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相对较晚,但是该行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较高,例如冷链物流业务在开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风险,冷链物流需要应用专业冷库或冷藏保温车进行食品类商品预冷、冷却、冷冻,随后才能进行贮藏和运输,并在长期低温的环境下实施食品类商品的分解流通和加工,直至零售环节冷链食品仍旧需要应用低温冷藏设备进行储藏。因此相比于常温物流手段,冷链物流在业务方面专业性更强,需要冷链物流人才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我国很多冷链物流企业仍旧存在运行成本高、科学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导致冷链物流产业风险增加[1]。

1.2 冷链物流业务复杂程度高

冷链物流与农业等产业的联系紧密,例如农产品冷链物流需要对多个业务企业进行协调,如农产品生产与检验、农产品营销与品牌推广、农产品种植与农资技术等等,当前冷链物流业务专业程度高,业务内容相对复杂,冷链物流人才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管理能力,甚至需要有跨行业技能,确保能够将多个业务要素进行灵活整合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冷链物流业务融合度较高,冷链物流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例如很多应用型大学将冷链物流传统人才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协调应用,避免一味采取“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人才培养周期长的弊端。正因如此,冷链物流产业人才培养成为了制约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1.3 冷链物流业务知识多样性水平强

冷链物流属于当前物流产业的发展风向标,在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工作中,要始终把握人才培养机遇,针对当前冷链物流产业人才需求量大这一问题进行专项优化,避免出现单一围绕教材和学科内容进行人才培训的情况,让高校教育与时代发展和冷链物流产业需求更好契合。未来冷链物流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复合性知识体系,如基础化学知识、机械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等,确保能够在工作过程中熟悉冷库和常用制冷设备涉及的化学品,对各类设备结构和运行原理有基本了解,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冷藏类食品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更强的冷冻技术,保障食品安全[2]。

2 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的意义

2.1 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主要指的是将产业发展与高校教育教学进行融合推进,这也是很多应用型高校转变的必经之路。在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影响之下,各产业的人才需求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要求也随之增长。优秀人才需要深入基层一线,参与各类社会生产实践的能力,要做到人岗相适,满足现有岗位中管理、科研以及工作创新等相关内容。因此高校需要切实强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味脱离产教融合则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成效。针对于此,可以将产教融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重点,全面培养创新能力强、专业素质高、有良好岗位适应能力的高质量技术人才,推进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全面改革[3]。

2.2 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从高校教育体系的发展模式来看,产业与教育培训之间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适应经济社会要发展浪潮,尤其在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新形势引导之下,很多高校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教育与培养阵地,综合组建应用型区域教育集团,下设多个产业部,如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物流等等,同时着力加强高校与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在产业与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方面献智献策,让高校教育体系能够更快适应产业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内生人才动力。

2.3 加速高校应用型方向转变

当前很多高校彻底打破了原有综合性学校以应用型或科研型等为基础的现状,培养与市场需求更适配的复合性、高技能人才,很多高校面临转型发展困境,难以及时找到突破口和发展着力点,因此积极落实产教融合有利于结合高校以往人才培养现状,以产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将社会生产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未来发展追求,从而增强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通与合作,推进“订单型”人才培养战略,让高校越发呈现应用型方向的革新动力,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发展共赢[4]。

3 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案例

广州工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于2018年12月由高校、香港物流商会等共同发起,由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冷链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拜尔冷链公司等单位共建(图1),始终致力于构建人才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融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于2022年获批为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冷链产业学院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实验实训基地、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国家级一流专业、全国智慧冷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推进高校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当前智慧冷链产业学院以冷链为核心,全面搭建了信息技术、大数据、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标准化、食品安全、供应链、金融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四流合一”(图2),紧密对接冷链产业需求,着重突出冷链行业企业的实践情况,形成特色人才培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始终坚持实施“一主线·双主体·五融通”和“三同步·十共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智慧冷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多次获得广东省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优秀教研论文、教学成果奖项;另学生以冷链为特色组队参加的各种竞赛分别获得2023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2022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智慧冷链产业学院在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教学教研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是教师团队潜心研究教学、不懈探索创新的优秀结晶。这对于学院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 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

4.1 着力打造协同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对于各领域应用型高校而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产教融合观念,当前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高校人才培养的外部形式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尤其对于冷链物流人才,要始终把握行业及产业发展现状,积极构建协同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各行业企业主动对接、积极合作。例如可以全面争取地区和国家政策扶持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充分发挥现有高校教育资源的综合价值,推动各项教育培养培训工作。例如,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从创立发展至今,始终坚持与多个部门如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等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协调共建,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产业教授、产业导师等双师型师资队伍等,突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背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除此之外,高校需要积极与相关对口企业进行交流合作与沟通、互动,依托于原有校企合作平台,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比如智慧冷链产业学院打造“一主线·双主体·五融通”和“三同步·十共同”多重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主线”为冷链人才培养主线,“双主体”在于企业和高校双方实现双边场景和双元性评价,“五融通”侧重于学科项目、专业创新、供需,产教等多项融通;“三同步”为学生培养、教师成长、专业提升与企业行业发展之间的同步;“十共同”为共同建设冷链专业体系设计、学生培养模式与方案、开展高校入学和就业教育、双方共同拟定教学计划和课程、编写特色教材和校本教材、组建校企双方“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推进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落实产业行业教师培训等等。当前学院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须持续在教学培养模式中加入突出智慧冷链产业特点的要素,全面拓展应用型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结合企业发展和行业产业特点着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并创建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质量评价保证体系。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需要打造质量水平更高、体系完善的校企联合机制,实现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联动,尤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由三方进行共同调研与论证,保障高校冷链人才课程培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有的放矢,符合冷链产业发展趋势。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校企合作项目开展特点,创建产业学院和企业班级,实施人才订单化培养,在此期间可以适当增加企业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规划方面的占比,让教学实践活动更加有针对性,着力推进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的成效[5]。

4.2 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过程中,需要将校企资源进行协同共享,以地区发展为基础,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效率,进而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例如可以依托校企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将学校与企业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双方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优化资源对接形式,校企双方均可以在产教融合平台中展示创新成果,及时分享科研信息和行业发展动态,全面交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经验和实践技术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产教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中[6]。

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校企双方实践育人工作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现代化发展的企业在资源优势和行业发展动态掌握程度方面相比于高校而言更具优势,因此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对接,深化产教融合的深度。例如可以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要求,构建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渠道,全面丰富产教融合发展力量,增强产教融合优势,让高校能够有更加广阔的培养空间。

最后可以在人才校企共育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在整合校内外资源和企业实践资源的基础之上,构建体系完善的实训与实践基地。例如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于2023年与佛山渔融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科研对接、人才培养和双创服务等多项意向,共同探讨校企合作的共赢与共荣之路。其中,佛山渔融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2017年,为水产育苗、养殖销售和农业科技研发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该企业先后成立了种苗养殖、流通加工和渔业科技三大事业部,后续业务增长效能越发稳定。与此同时,该企业积极应用“互联网+现代渔业”思维,旨在打造渔业无人养殖模式,针对于此,双方围绕智慧冷链产业学院的发展特点和理念,针对智慧渔业、流通加工、冷链仓储、运输和食品安全追溯等合作进行深入探讨,并围绕科研工作、师资共建和学生实习等方面达成良好合作协议,深入推进了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发展落实。

4.3 强化冷链物流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始终存在冷链物流方面师资力量紧缺的问题,很多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对于冷链物流行业的了解深度不足,前沿知识掌握不够,相对于企业实践和管理人才而言,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难以从现有教学工作中汲取科研创新能力,最终使得高校科研与产业融合度不足,科研转化为企业发展生产力的成效不明显。针对于此,要进一步强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育进行双向融合,着力优化高校师资结构。

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结合高校人才队伍需求,明确人才常规引进范围,如博士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现如今很多高校之间人才引进竞争相对激烈,甚至出现了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再加上冷链物流产业教育和专业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优秀人才的直接引进存在很大困难。针对于此,可以结合冷链物流专业实际情况进行招聘专业的拓展,冷链物流与其他学科均有所交叉,如信息数据技术、食品科学、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等,一般为理工类学科,所以可以针对此类多学科进行人才引进范围的拓展,着重强调引进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此外,可以通过社会招聘手段广泛招录合同制教师,例如针对有丰富冷链物流行业经验、有特殊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可以开通绿色通道,招录其为编制外合同制专任教师,此时可以适当放宽对此类人才的学历要求,同时增强高校自身冷链物流办学定位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引进该行业经验丰富从业者。第三,可以将冷链物流行业管理者和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高校兼职教师,或参与校外实践指导,也可以畅通不同学校、政府、机关、企业的人才流通渠道,聘请其作为特定教授或名誉教授,定期来校授课。可采用年薪制薪酬管理方法,确保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兼职顾问等能够在现有岗位中履职尽责,尤其在科研项目申报、冷链物流人才培训、职业规划发展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例如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各类讲座和活动,如邀请企业董事长到校针对当前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场核心素质对在校生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除此之外,智慧冷链产业学院多次围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标准化专题讲座等进行专题授课或召开专项活动,着力打造师资力量协调联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7]。

在人才培训方面,要积极鼓励现有教师“走出去”,积极参观企业和实验实训基地,深入基层一线,全面探索了解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新趋势。尤其是年轻教师,可以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前往企业进行实践操作锻炼,也可以参加物流学术年会、教学研讨会等多项专业会议,及时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现有师资力量培育工作内容中增加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选派优秀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学府进行访学和进修,到企业和政府机关进行挂职实习锻炼,中老年教师可以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年轻教师成长,可要求年轻教师每学期旁听课程,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4.4 紧密贴合市场需求优化产教融合管理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冷链物流链条中的企业全面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对此高校需要同步优化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动态优化产教融合管理机制,确保校企合作、高校与政府之间的融合发展路径能够顺畅开展。在产教融合对策落实和评估评价体系规划中,企业与学校双方要充分尊重当前冷链物流产业的市场需求,充分把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契合点,可通过多次诊断和调研分析考察教学效果,打造系统化更强、教育效果显著的冷链物流课程整改方案,及时发现现有教材短板,同时要适当增加社会实践教育占比,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确保能够收获更高水平的教育成效。

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和借鉴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如大数据技术、AI技术等,强化大数据反馈机制,让高校能够更好适应企业生产实际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对此企业方面可以针对校企合作开展现状和学生学习成效、实习结果等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形成结果后反馈给校企双方,打造学校、教师、企业三方指导与监督体系,促进网络化交互管理模式的应用。例如,可以在冷链物流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增加生产后商品处理、屠宰加工低温控制、包装规模化和食品追溯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畅通上下游企业冷链对接模式,真正实现智能化整合与发展。例如,2023年6月,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与中物联共同召开推进冷链“湾区标准”工作和产教融合座谈会,针对产教融合育人、共同推进产教融合标准等进行洽谈与协商,并围绕冷链物流的“湾区标准”等问题进行商谈。除此之外,为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智慧冷链产业学院发挥校企合作资源优势,在共建单位的支持协助下,2023年组织师生赴香港参加特色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顺丰香港物流及电商中心,前往香港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LSCM)进行学习研讨,更加深入地了解LSCM项目运作及技术发展模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打破传统物流设施和设备认知的枷锁。

结论:综上所述,在我国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冷链物流业务存在一定风险、冷链物流业务复杂程度高、冷链物流业务知识多样性水平强。因此全面推进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有利于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加速高校应用型方向转变。另本文重点探讨了广州工商学院智慧冷链产业学院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案例,最后提出多项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如着力打造协同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强化产教融合双师双导向师资队伍建设,紧密贴合市场需求优化产教融合管理机制等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宋士华,朱青,高培军.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1):69-74.

[2]杨倩.产教融合成果导向背景下广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7):174-176.

[3]甘俊伟,李进军.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物流技术,2019,38(8):148-153+160.

[4]史耀广,刘斌.浅谈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11):140-142.

[5]刘常宝,胥爱霞,李仕豪.跨业融合背景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4):114-117.

[6]唐勰,鲁怀敏.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路径及方法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23,26(2):36-40.

[7]王中教,刘梦青,马庆敏.赋能共同富裕的产教融合:逻辑理路与现实选择[J].江苏高教,2023(1):35-43.

作者简介:吴杰,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冷链物流管理、校企合作

黄奕璇,女,本科,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冷链物流“三有”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编号:2021GXJK34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编号:202102201013)

广州工商学院2023-2024 学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汕头市敏和物流有限公司,编号:CJRHSJJXJD2003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