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简析《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作者简介:黄晓凯(1997-),男,汉族,山西介休人,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摘要:斯威夫特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代讽刺大师,他所创作的小说《格列佛游记》拥有讽刺艺术价值。本文研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主要从反语、对比、夸张和象征四种讽刺手法进行分析,并且从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简单阐释讽刺艺术的根源,从而更为全面地体会斯威夫特独特而又精湛的讽刺艺术风格。
关键词:斯威夫特;讽刺艺术;《格列佛游记》
1.引言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著名的讽刺文学作家,他的讽刺艺术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格列佛游记》是他的代表作,是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整个英国文学史上十分罕见的杰作,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整部小说中作者的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主要讲述一个外科医生格列佛四次海外探险的故事,航行中遇到很多问题,但各种问题都不是作者随意凭空虚构的,而是影射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旨在揭穿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虚伪,同情被压迫和被剥削者,讽刺政府的腐败,谴责在殖民地犯下的罪行,表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
2.《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
2.1反语
反语,顾名思义,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故意反话正说,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需要从与字面意思相反面去猜测和理解,从而使讽刺效果鲜明。小说中反语随处可见,例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讲到懦夫立了战功,傻子提出聪明的建议,阿谀奉承的人最诚恳,对于人类的智慧和正直不免鄙夷了,但又声明所谈到的一切,没有一点涉及到自己的祖国。在大人国时,格列佛夸耀自己国家时,内心独白我那高贵的祖国原来是学术、武功的权威,想不到他竟这样瞧不起。大量的反语让读者领会到作者的意图,勾勒出人性的丑恶,揭露出当时不堪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深刻体会到作者对社会中种种丑恶的讽刺。
2.2对比
对比讽刺是将矛盾双方进行比较,形成对照关系,从而突出事物的矛盾,显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用来增强讽刺效果的艺术手法。在小说中,作者运用这一技巧比较格列佛在大小人国游历时的内心感受。小人国的生活和制度落后且低级,人民自私卑鄙且恩将仇报;但大人国的状况与其形成强烈对比,大人国人民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格列佛突然感觉到自己就和小人国人民一样渺小,而且大人国的生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比小人国优越,且无战争,无宗教纷争,军队纪律严明,国泰明安。将大小人国进行比较,反应出当时英国政治和社会的腐败,揭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此外,作者也将假恶丑的野胡和真善美的慧马进行对比,讽刺资产阶级如野胡般贪婪的丑性,引起人们的厌恶。
2.3夸张
夸张是根据客观现实将事物的某些特征放大或缩小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将人和事夸大描写,讽刺人的渺小和社会的黑暗,传达对当时英国统治的不满。描写小人国人民的身高不过6英寸,大人国人民的身高是60英寸,格列佛的一泡尿就将皇宫的大火给浇灭,即使利立浦国的皇帝仅有格列佛指甲盖大小,但却称自己为头碰着天的宇宙统治者。对国王供格列佛一个人吃穿用度的描写为一百多个小人,二十辆装满了肉的车,十辆盛着酒的车等这些夸张描写,实际上都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缩影。反应出资产阶级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满足个人的需求,使读者对讽刺事物的本质一目了然。
2.4象征
象征讽刺也是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借用某种具体且形象的事物代表特定的人或事,如《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随故事的发展,其意义也发生转变。在《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人民的身材矮小象征着英国社会统治者的卑鄙,高低跟党的斗争象征着当时英国辉格和托利两党的斗争,大小端派象征英国国教与清教之间的纠纷。大人国国民十分淳朴,国家安定,象征着作者理想中的国度,讽刺现实中的英国。以及野胡象征着人的兽性和欲望,慧马象征着理性的光芒。作者运用象征表达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揭露了事物的本质,避免空洞、生硬的说教,赋予鲜明的艺术魅力,增强讽刺效果。
3.《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的根源
3.1个人经历
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必定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小说中的讽刺艺术也一定与斯威夫特的生活经历相关。纵观斯威夫特的一生,一直都在讽刺和抨击,如早期创作的《桶的故事》讽刺基督教的虚伪和道貌岸然以及讽刺肤浅但很繁琐的学术研究、文学批评和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陋习创作的《书的战争》等。1710-1714年,在英国一家报社担任主编,撰写抨击英法战争的政论檄文,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也促使他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奠定了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667年作者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也接受了大学教育。因此,他对爱尔兰有着深厚的情感,当爱尔兰的经济恶化、人民处在被奴役和被剥削的苦难中,他毅然决然地开始斗争,发表文章并呼吁爱尔兰人民使用国货,抵制英国商品,且创作出了最著名、最辛辣的政治讽刺散文《一个温和的建议》,用反讽的方式,以献策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建议,表明自己是在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私心。他的建议激起了人民对当时统治者和剥削者的愤恨。虽家庭没落,但作者仍有英国贵族的血统,认为自己有贵族气质,所以性格有些傲慢。他在1688年回到英国,给从政的官员做私人秘书,还在教会任职,他开始触碰到政治并且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培养了文学才能和洞察力,看穿了教会的腐朽和虚伪。但由于性格缺陷,政治生涯很是坎坷,充满荆棘,甚至最终差点儿被流放,坎坷的生活经历及性格的缺陷使他对当时英国社会和政府越发不满,于是在1720年开始写作《格列佛游记》,历时6年完成游记体讽刺小说。
3.2社会背景
17世纪末l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处在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君主立宪政权的建立并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及居住条件。相反,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加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劣根性也开始显现,剥削工人,压榨剩余价值,快速积累资本,导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扫清封建残余、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合理现象成为当时英国文学发展的方向。作者也必受现实影响,看透资本家的本质,且上层社会腐朽的生活方式使他难以适应,激发了他不满的情绪与反抗的意志,从而使他的作品中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但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当时英国政府还建立了极其严格的出版审查制度,作者无法用直白的语言揭露社会和制度的腐败。因此,他只能改变思路,通过讽刺揭露英国社会的腐败及资本主义掩盖的罪恶,接受世人的谴责。
4.结语
笔者主要从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和讽刺艺术的根源两大方面简析了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发现作者创作的《格列佛游记》作为英国讽刺文学黄金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利用格列佛海外游记的故事,凭借简洁犀利的语言和运用多种讽刺手法,讽刺了英国社会中的丑恶,批判了英国政治的荒诞,谴责了英国殖民爱尔兰的罪行,揭露了资本家贪婪的面目,批判了人性的阴暗面以及虚假荒谬的学术,具有很高的讽刺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彦青.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12):92-94.
[2]任瑞英.《格列佛游记》的叙事语言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3):114-116.